|
课后说课 昨天学校教研组活动,上了一堂常态课——《水珠从哪里来》 现进行反思:
课前准备:冰块12组(学生备、课前一小时将冰块置于一次性杯子中)、装有冰块的瓶子1个、装有自来水的杯子12组、空杯子12组、红颜色的冰块12组。
1、常态课导入
做法:取出装有冰块的瓶子放置在讲台,与携带瓶子的学生对话
师: 上午你将这瓶冰水给老师的时候瓶子外面有没有水珠?"
生:没有
师:哪个淘气的孩子在瓶子外面洒满了均匀的水珠?
全班答曰都没有动过,教师问水珠从哪里来的?
思考:导入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至本课的主要活动,知道接下来做什么怎么做?然经常有谈话式的导入,但总会在一些时候思索它的效果,尤其是类似的对话,可能其他学生由于未有这样的经历而会影响这个效果。
2、从导入到主要活动
做法:刚才你们看到的这个瓶子外面有很多水珠,你们觉得这些放有冰块的杯子壁外会不会也有水珠?
猜测:有(与瓶子相同,里面都装有冰块) 没有(瓶子有盖、杯子没有盖)
思考:两者问题有些雷同,虽有些递进的关系,但对学生思维发展帮助不大。
3、猜测环节
做法:小组讨论 分组汇报
学生的猜测:A:温差的原因 B:冰熔化产生的水蒸气聚集在杯子上 C:渗出来 D:从空气中来......
思考: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述出来,而且有的表述其余学生没有听明白。因此在三年级科学的一些猜测或者结论尽量少用文字或者言语表述的方式来反馈。此次课中就有一些小组用画图的方式来表达,这令我感到很欣慰,更提醒了我。
4、观察实验
做法:观察空杯子、自来水杯子、装有冰块的杯子有没有水珠?进一步思考你的发现。
学生小组观察填写作业本记录单。否定一些原有的猜测,将结论聚焦在"温度"上
思考:有一个小组发现空杯子也有“小水珠”,确实是小水珠,而这个小水珠是水滴上去的,教师一解释学生便了解。说明在实验现象上学生还是以看到的为主,因此教师在实验器材整理和准备的时候也得多留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意外。
5、知识点进一步迁移解释现象
做法:教师出示一杯装有红色冰块的杯子,问杯子外会不会有水珠?如果有水珠,会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预测都有水珠,而在预测水珠的颜色的时候都预测水珠的无色的。
反思:由于本环节在其他班都很多学生预测水珠也是红色的,而本班则没有一人预测是红色的,这个结果令我很吃惊的。还使我小乱了一下,因为我后面的一个小环节设计是要学生去观察验证水珠的颜色的。且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正确的,如与里面装有什么东西无关,装的颜色也没有关系,只和温度相关等等。
6、课堂小结
本环节由于上一个环节学生在预测装有红色冰块的杯子外侧水珠的颜色比较顺利,因此学生的观察验证变得比较简单。这就导致在课堂的小结有了比较充分的时间,教师问了学生前面两个装有冰块的杯子,为什么在两个杯子外侧的水珠多少不一致?还在哪里看到这样的现象等问题,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可以的。
反思:由于环节的变化或者其他原因,我们在课堂中总有有一些“预料之外”的东西,有些问题则是教师临时增加上去的,这给课堂的展开增加了不少变数,而在我们的随堂课中,有一些所谓的“预设之外”的问题,或者是一些教师的“随意性”提问,这些其实都是需要教师好好思索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