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8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思考
   [编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第一线面对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和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新矛盾、新误区,不断总结、反思,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了不少新的思考。在这里,我们择要登出一些片断,让老师们分享。

我在思考:情境创设为哪般?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认识乘法》,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在啄虫子?
    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7:那两座房子是小鸡家的还是小兔家的?
    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象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
    生9:我发现那座大房子门前有路通向小桥,而小房子门前却没有路
    ……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听到这儿,笔者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
    其实,在出示情景图后教师只要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它们是怎样站立的?接着引导学生2只2只地数小兔,4只4只地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第一线面对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和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新矛盾、新误区,不断总结、反思,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了不少新的思考。在这里,我们择要登出一些片断,让老师们分享。

我在思考:调动积极性是教学目的吗?

    曾几何时,数学课总是和抽象、枯燥、单调、沉闷联系在一起。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可结果常常是老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老师又哄有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
    现如今,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时候整堂课学生都处在异常亢奋状态,甚至搞得老师招架不住无法应对。现在许多老师常常喜欢采用以下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老师就是“很好”“你真棒”“真聪明”。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老师都给予了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老师也是同等对待,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
    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采用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老师不置可否,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一堂课下来,总是“好”声一片。
    三是大搞物质刺激。上课坐得端正奖一朵红花,回答了一个问题奖一颗五角星,字写的工整奖一枝笔,题目做得快奖一颗巧克力,……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总有物质的回报,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金星,身上花花绿绿,看起来像唱京剧似的。许多老师片面认为,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只有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才会越积极。
    诚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上学到了哪些知识,受到什么启发,获得哪些发展,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开心、兴奋。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过多的廉价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过分的模糊评价将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质刺激将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绪浮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第一线面对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和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新矛盾、新误区,不断总结、反思,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了不少新的思考。在这里,我们择要登出一些片断,让老师们分享。


我在思考:“生活味”>“数学味”?


    曾经的数学课,计算教学总是那样的单调枯燥(复习——示例——模仿——训练),应用题教学走进了人为编造、纸上谈兵的死胡同,计量单位和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也常常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一应用就闹笑话,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大多成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空壳。
    如今的数学课,“生活味”渐渐浓了起来,有时甚至超过了“数学味”。
    一位老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国标版实验教材),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进行了如下的组织:
    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
    展开——周三的菜谱(排骨、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
    巩固——周五的菜谱(荤菜:肉丸子、虾,素菜: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有哪几种搭配方法,并想一想一共有几种。
    应用——超市购物(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以上资料来源于张向阳先生)
    这节课可以说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为了在纸上写上这些菜名,老师为了把学生的搭配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在教学时完全可以用符号来替代菜名);整堂课黑板上写满了菜名,大家说的全是菜名,而且当学生汇报时,很容易把荤菜和素菜搞混淆,学生听到这些菜名时都先要想一想是荤菜还是素菜,更不用说学生看到这些美味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了。尽管孩子们在挑选和搭配时显出了极其的可爱,教室里也不时有一阵阵笑声。但数学的力量与价值在这种有点异化或乏化的生活化中,显得极其苍白与无力。
    笔者不是反对数学课堂的生活化,反对的是把生活化作为数学课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既然“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我们是否可以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做如下概括: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需要让孩子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我们常说,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能只“烧中段”。“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第一线面对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和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新矛盾、新误区,不断总结、反思,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了不少新的思考。在这里,我们择要登出一些片断,让老师们分享。

我在思考:合作交流=小组学习?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在公开观摩课教学中)。
    于是,我们常常见到如下的镜头:
    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学生坐成“U”字形或围成一圈(小组内有大半的学生身体朝着左或右,头却要转过去朝着前,一堂课下来腰酸脖子痛);当老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学生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搞明白,老师又说“停止”,学生马上恢复原状,过一会当听到老师的号令又再来一次“合作”;当老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当老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只是陪客、旁观者(某种程度上,在小组内产生的旁观生的心理伤害比大班教学中更甚);有的班级学生人数有六十多甚至七八十,教室里分成了十几组,老师想全面了解每一组的合作情况几乎不可能;……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来看,小组教学只是众多方式中的一种,而且国外早就有专家研究指出,最适合进行小组学习的学生人数不超过25人。从数学知识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小组学习,也不是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合作与交流应该首先是作为一种意识来激发,其次是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笔者以为,在数学课堂进程中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时机一般有: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时,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第一线面对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和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新矛盾、新误区,不断总结、反思,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了不少新的思考。在这里,我们择要登出一些片断,让老师们分享。

我在思考:算法多样化还是形式化?

    “算法多样化”也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例题是23-8),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精心“引导”,出现了多样化的算法,老师花了将近半课的时间进行了展示(还分别用动画课件进行演示):
    (1) 23-1-1-1-1-1-1-1-1=15
    (2) 23-3=20,20-5=15
    (3) 23-10=13,13+2=15
    (4) 13-8=5,10+5=15
    (5) 10-8=2,13+2=15
    (6) 23-13=10,10+5=15
    (7) 23-5=18,18-3=15
        ……
    课后笔者与上课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竟然说“现在计算教学一定要算法多样化,算法越多越能体现课改精神。” 笔者又询问了课堂上想出第一种算法的学生“你真是这样算的吗?”学生说“我才不愿意用这种笨方法呢!是老师课前吩咐我这么说的。”笔者连续问了好几个学生,竟没有一个学生用这种逐个减1的方法。那么后面的几种算法(特别是第6、7种)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吗?
    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笔者以为要真正实现算法多样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要舍得放手,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同于“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是学生个体能力的表现,是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是一种很高的学习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很难达到的要求。算法多样化是群体学习能力的表现,是学生集体的一题多解,是学习个性化的体现。
    (3)老师不必“索要”多样化的算法,也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有时教材编排的算法在教学时学生没有出现,学生已经超越了的“低层次算法”教师可以不再出示,没有必要走回头路。
    (4)要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和比较中,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没有一种方法对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的,只有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才是最优的算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第一线面对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和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新矛盾、新误区,不断总结、反思,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了不少新的思考。在这里,我们择要登出一些片断,让老师们分享。

我在思考:活动越多越好吗?

    笔者曾听过一节二年级《时、分的认识》。由于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本课的知识点繁多而杂碎,执教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
    (1)引入新课,猜谜语。(录音播放了4个有关时间和钟表的谜语,虽然学生经过思考最终都猜出来了,但是花五分钟时间用不同的谜面打同样的谜底,显得重复。)
    (2)认识钟面,观察小组内自带的各式钟表。(学生拿出各式各样的钟表,有像小猫、小狗、小熊的,有的一按按钮就发出鸡叫、狗叫的,还有的放在桌上就不停地摇动和点头的,学生看到这么多奇异的钟表非常兴奋。)
    (3)巩固钟面知识,让学生画钟面。(由于学生刚才的兴奋点都集中在钟面外型和功能上,再加上学生徒手画圆的技能较弱,展示学生画的钟面时竟没有一个是基本准确的,甚至还有很多学生画的是小猫、小狗。)
    (4)认识1分,通过静坐、测脉搏、数数、跳绳等活动体验1分。(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同时开始活动,结果数数组有的数得很快有的数得很慢互相干扰,测脉搏组好多学生找不到脉跳处以至汇报时闹了很多笑话,跳绳组的两个代表跳到半分钟时就满头大汗直喘气实在跳不动了,在这么热闹的活动中,静坐组还能静坐吗?)
    (5)认识1时,通过上课、课间休息等多媒体画面体验1时。
    (6)认识几时几分,让两个学生说自己是怎样看出几时几分的。(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老师只叫了两个优生口答一带而过。)
    (7)学生拨学具种。(老师说时间学生拨,同桌说时间互相拨,)
    (8)比赛修钟表(把标明时间但缺少时针或分针的钟面添上指针,看谁修得准修得快。)
    (9)排序——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选择了8个同学戴上写有时间的头饰到台上排序并说一说这个时间该干什么,这个活动花费了将近十分钟,但活动的目标与本堂课有多大关联呢?)
    (10)故事“时光老人来做客”。(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很多老师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老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
    笔者以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每一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21: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