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1:带上锅等炊具,在山上烧饭。 生2:把饭烧好,带上菜,在山上吃。 生3:可以带上干粮。 生4:可以在山上就地取材,吃蕃薯,玉米等。 生5:可以带上钱,去买……(大家笑)。 生6:不可以。因为山上没有饭店。 老师归纳:大家思维很活跃,有一些同学提出带干粮,这种干粮应该是具有怎么的特点? 生:简单,便于携带,不会变质,味道好,有营养。 教师出示:永嘉麦饼。 学生恍然大悟。 意图:借助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的问题,把当地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学生在探究如何解决山民午餐过程中,而感悟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老师归纳:永嘉山民很早以前制成特色食品──麦饼。这种食品应该属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内容。 生:社会生活 师:那么,大家通过麦饼的例子,说明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生1:社会生活是由自然环境所影响所决定。 生2:有怎样的自然环境,就会有怎样的社会生活,例如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环境,就产生了放牧牛羊的社会生活。 生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是自然环境,决定是牛羊遍地生产方式。 生4:我们楠溪江有鱼鹰捕鱼社会生活,这是由楠溪江水质好,鱼类多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生5:我们老家的老房子,是用石头砌成的,这是因为老家地处山区,石头多,就地取材造成的。 老师归纳:同学们,刚才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本地社会生活受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我们更多的是指向了学生,而不是老师,的确实现了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在课中,教师的讲解不超过10分钟,学生之间合作讨论、观察思考、课堂交流占了大部分时间。 第二个层次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是流于形式还是真正有思想的碰撞?在这个层次上,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是与学生深入探讨下去还是敷衍了事?在本课中,学生对楠溪江水电站等话题生成一些问题与老师进行了深层探究。 【教学片断二】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发现身边存在一些人地关系的问题。国此,我们要关注我们的家乡,关爱我们的家园。楠溪江曾被举为“天下第一水”,但我们的母亲河却遇到了十分纠结的问题。 出示视频:《对楠溪江再建大型水电站的看法》 视频简介:美丽的楠溪江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吸引了许多中外漂流爱好者,如美国杰克对楠溪江的自然景观赞叹不已。但是美丽的楠溪江却修建了大大小小103座水电站,使美丽的楠溪江变得满目疮痍。目前楠溪江上游还要修建一座大型水电站,其库容是目前楠溪江所有水电站的总和。 问题6:请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思考:在美丽的楠溪江上游再修建大型水电站的利与弊。同时出示一组图片:修建水库之后,河库干涸,断流,库区被污染。 学生思考,进行讨论。 生1:我认为楠溪江已经修建了103座水库,开发已经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例如发电,人产用电的欲望有时是无止境。因此,用美丽、清澈的楠溪江水发电是不环保的。 生2:任何事物要有一个度,一条楠溪江百座水库,应该太多了点,因此,我认为楠溪江上游再建大型水电站不好。 生3:修水电站可以防洪发电,带来经济效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再说建成大坝之后,就可以有人工湖,还有新的风景出现,还可以养电,我认为再修水电利大于弊。 生4:我反对,因此,我爷爷家就在那里,听爷爷说村子的人都反对。 生5:修建水库会下游百姓遭殃,河水会断流,植被会破坏,一些鱼类将无法繁殖,我认为应该不再修建水库。 …… 教师归纳:谢谢大家积极参与,上苍恩赐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携手共进,保卫家乡,珍爱我们生活间。 意图:利用楠溪江优美而又震撼的视频,巧用乡土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设计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进行探究。 第三个层次是有没有教会学生一套思维方法或者学习方法?对于“怎样教”来讲,这是最高的一个层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老话依然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于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而言,若干年以后,学生可能会忘记大多数的知识点,但教师所教给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应该是受用终身的。在本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观察景观图,根据图片提出问题,这都是学法引导。 【教学片断三】 老师出示图片:永嘉瓯北工业园现代化的厂房、瓯北工业园被污染的河流。 问题5:针对以上图片,请从人地关系角度自主提问。 提示:人地关系是指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生1: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什么会破坏环境。 生2: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画面,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 生3:人地关系能否和谐相处,如何做到和谐相处。 生4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有哪些? 学生列举:略 意图:学生在探究人们的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基础上,针对以上图片围绕人地关系的角度进行自主提问。此举意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老师出示永嘉县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片:(1) 拥堵车流;(2) 乱占良田;(3) 焚烧垃圾;(4) 违章建筑。 学法的研究,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教学研究的重难点。在一线教师的实践中,已经探索出很多的鲜明特色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指导学生学习,是一个正确的教学研究方向,应该探索其中所隐藏的学习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景观图是本课亮点。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老师就出示了一幅山区的景观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这一景观图,例如:地形、气候、农作物的耕种、生活饮食方式等方面来思考。在本课中类似这样的问题共有6个,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同时又包含了深刻的思维训练内容和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所以专门把它提取出来讲授。这意味着教师能够不唯教科书,对课程内容的处理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在资源运用的环节上,我主要通过师生互动方式来进行,不断深化对景观图所反映出问题的理解。 三、渗透价值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无形中渗透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教育,这就是第三是“持什么样的观念去教”的问题。价值观念的教育是历史与社会课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历史与社会课教师最难把握的问题。著名特级教师李惠军一直强调“一节课要有一节课的灵魂”, 就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和价值观。本课例中教师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抓住“人地关系”这个灵魂,进行分析得出本地区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的关系,并尝试探究出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这样做准确到位。同时,本课例在讲授知识中渗透了关爱家乡、关爱自然、人地和谐的价值观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