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教“Can I help you?”这个句型时,教师可先用一个滑稽动画演示出有人落水嘴里喊着“Help”的情景。这生动形象的画面,无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同时自然领会出“help”一词的意义。接着再同时呈现三个场景,“餐馆就餐、商店购物、路上迷路”,然后用打字机效果显示“Can I help you?”这句话,最后用三个气泡带着三种答案出现,让学生在不同场合寻找不同的答案,并配以鼓掌声及叹息声,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时,学生的观察、思维的表达都进入了最佳状态,他们用眼、用耳、用心来真正理解这个句型,为整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合理运用恰恰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在上面的例子中,给画面配以不同的动作、加入不同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下,抽象的事物和句子变得具体了、形象了,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保证了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情景,培养学生实践和交际能力。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而在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忽视它的具体应用。因而,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练习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与之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我们通过多媒体,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这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了交际能力。
如在《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这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借助于媒体的帮助,将本课重点句型通过课件转化成一幅幅活泼有趣的画面,再配以富有冲击力的声音:呼呼的风声、轰隆隆的雷声,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全方位刺激的过程中,在猜谜游戏中完成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随后,教师又在媒体的帮助下通过练习检验学生对此项内容的掌握运用程度,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运用能力,达到了“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每一个人的心情都象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表现的个性,才显示出难以想象的个性尊严和个性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因为,创造性思维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个性的影响。英语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单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具有发散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创造条件,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的创造性思维。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加强双边活动,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教学资料主要是课本、图片、录音等,这些有限的途径向学生传递的知识和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和交互性。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普及,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通过光盘、网络等多方面的信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
例如,在讲授“Where are you from ? I’m from……”时,我把从网络下载的多个国家、地区的小朋友自我介绍的片子进行了课件制作,在教学这个知识点前播放,不同国家的小朋友都拿着各自国家的国旗挥舞着向同学们打招呼: Hello!/Hi! I’m from America. / I’ from Japan. ……学生直接进行外语的交流,情不自禁的说出:I’m from China. /I’m from kunming. …… 教师再加强双边活动,本课的教学目标已达到。这种高信息量、高效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眼、动脑、动口,对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