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2-3 21:08:22
|
只看该作者
3、虚拟学习社区的特征
(1)互动性
虚拟学习社区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知识集成手段,为身处不同地方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能够通畅交流的平台,超越时空限制实现了良好的互动。通过网络的参与,虚拟学习社区互动的形式和手段更为丰富、多样。
(2)自主性
虚拟学习社区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喜好,有选择地独立参加社区内的活动,摒弃传统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3)平等性
在传统教育中,由于交流者的家庭背景、表达能力、地位阶层方面的差异,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往往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平等交流。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所有成员可以平等的、没有顾虑地进行交流,从而从其他人身上获得更多的经验。
(4)个性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者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开展小班化教学、针对性辅导等活动,但会造成教学成本的提升;虚拟学习社区通过网络进行差异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5)合作性
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者来自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知识结构和人生经验都千差万别。虚拟学习社区能够提供丰富的工具和资源,为所有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合力效应,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城乡协调背景下虚拟学习社区的关键问题分析
城乡协调背景下的虚拟学习社区是新生事物,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发生,其中有些问题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成效。本文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启发进一步思考:
1、虚拟学习社区操作平台分析
在城乡协调背景下,为了提高虚拟学习社区的成效,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操作平台。操作平台需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打造一个农村师生喜闻乐见、符合农村教育特点的操作系统,便于农村师生理解和运用。农村学生学生由于居住分散,平时联系不像城市学生那样频繁,家庭条件不太好,无法配备通讯工具。虚拟学习社区操作平台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线下学习可能会比较困难,转而重点加强集中式学习方式的探讨。
2、虚拟学习社区学生行为纠偏分析
农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往往不在身边,多靠爷爷奶奶辈抚养长大,很少有出外见识的机会,往往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孤僻,胆小,有些孩子做事不听劝告,比较鲁莽。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在虚拟学习社区里通过交互学习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偏,通过制作专门的教学课件和开展良好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
3、虚拟学习社区开展方式分析
虚拟学习社区有即时学习、公告、在线课堂、协作学习、游戏等多种方式,需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最大效度地提高学习成效。如对年纪较小的学生就要采用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
4、虚拟学习社区效果反馈机制分析
原有的虚拟学习社区往往是基于城市学生的教学实际来建立的,运用到农村学生身上,会产生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这就需要建立一套良好的反馈机制,该机制要动态反映农村学生对虚拟学习社区的认识和接受情况,通过持续的调节反馈来不断完善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效果。
五、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
为了保证虚拟学习社区的有效运行,需要国家出台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政策,使虚拟学习社区建设能得到政策层面支持,获得相应优惠措施,以推动其健康发展。
2、组织保障
虚拟学习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来推动其运行,教育系统需要分级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构,最基层应由县一级进行统筹管理,以保证管理效果。
3、科技保障
虚拟学习社区是高科技含量的教学系统,其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进步,必须依靠科技攻关加强虚拟学习社区系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推动其功能进一步完善。
4、资金保障
资金筹措是城乡虚拟学习社区教育开展的关键问题,仅靠国家教育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如可以通过“社区英雄”之类的公益组织活动,由企业冠名捐资,当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应成立基金会来统筹资金使用。
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深入研究和大胆实践。我们应坚定信念、真抓实干,让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享受更好的教育,让知识在孩子们中间没有距离。
[参考文献]:
[1]、张新明.关于构建学习型网络社区的几点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9.9
[2]、王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用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3]、王先桃.《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行为特征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11.6
[4]、曾祥跃,袁松鹤.《远程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4
[5] 、王支平.《虚拟学习社区学生行为研究综述》.钦州市第二中学网站.2012.7
[6]、郭玲玲.《学习风格与在线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DI.山东师范大学.2007.4
[7]、陈丽,张伟远等.《中国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特征的三维模型》[J].开放教育研. 2005.2
[8]、况姗芸.《课程论坛中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者特征关系研究》「D].电化教育研究.200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