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临城三小 王小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读悟教学,正确引导,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也能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好“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面前。依笔者所见,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读悟教学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着手:
一、让学生带着话题初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话题初读课文是使学生能够开始学会感悟课文的基础。初读感悟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是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地朗读教材,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上课开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再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里,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整体把握了课文后,教师继续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了不起)找出课文最后一句反复读,然后设计一个有探究性的问题。围绕探究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进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二、给以学生充分的读书的时间。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蜻蜓点水,没有数量保证的读,只能使读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激活情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教师也必须从繁琐的、没有必要的讲解中摆脱出来。要善于点拨,精于诱导,指导学生通过初读探索,萌生情感;范读诱发,渲染情感;重点试读,体味情感;回读全段,抒发情感,这样一些反复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当然,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就必须靠科学合理的安排。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全面理解,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总结教学方式有:1、老师范读。在导入新课后,通过自己范读全文,让学生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段落,既对学生的朗读起了示范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2、配乐读。通过课件进行图、文、音三位一体的配乐读,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3、齐声朗读、默读、自由读、各别选读。这些方式灵活地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起了不同的作用,使得学生的读与学、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效果。4、角色朗读。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了课文,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有趣的角色演示中再次感悟课文,加深所学的知识。
三、 根据课文内容抓住重点来精读
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抓住重点来精读,是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核心。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指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为激发、激活学生的灵性而服务。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这环节吧,我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弄清每个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要以有选择性的研究。孩子们非常认真,有说文中父亲是个信念坚定的人;有说文中儿子也是好样的。孩子们能回答出“肯定、兴奋等语气,我就很满意了。
“读悟式”对话教学坚持语思统一、以读为本、高效推进、情感驱动的原则。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总之,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