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在课改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度”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4-1-21 22:03
标题:
在课改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度”
在课改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度”
【内容提要】:新的课程改革一要改革课程功能;二要改革课程结构;三要改革课程内容;四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五要改革课程评价标准,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就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必然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深认识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巨大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以课堂为切入点,探究科学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力求把握好这个“度”。 在目标和策略上探究,解决好这个“度”;根据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上探究,力求把握好“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用评价调控好“度”; 教师要尽量把握好“度”。只有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科学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结果。
【 关键词 】:课改 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一、教育信息化,推进课改的必然选择
新的课程改革一要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要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要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要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然带来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强大的冲击。以教育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就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必然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深认识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巨大优势,具体是:
1.激发兴趣,加深记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纯从听觉获得信息,一般只能记住15%,如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则一般可记住65%。把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结合后,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真实性,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带着兴趣去学习、去思考,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加强烈,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与理解更深。
2.信息量大,收效显著。经过整合后形成的多媒体具有一定的感官刺激作用,它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我们认为这方面还能解决课堂容量的问题,通过使用多媒体能真正达到“小课堂、大容量”的最优效果,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得到培养。
3.活跃课堂,师生互动。各学科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之后,课堂一下子轻松活泼了起来,就某一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论争,老师便成为课堂中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了。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4.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信息技术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能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联想等方法,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研究问题,从而自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得出新的理解、新的发现,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提高能力,优化教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引进与实践,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拓宽知识层面,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真实化,从而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能力。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4-1-21 22:03
二、以课堂为切入点,加强改革理念实践,探究科学的适度的整合方法。
当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际应用上,普遍存在着这样几个误区,没有把握好使用的“度”:一是为表现技术而滥用多媒体。不管内容是否需要,总要生搬硬凑些声音、影像或者复杂的三维动画;二是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讲解改为多媒体演示,课堂上手按鼠标一路点击,不管是数理演算、抽象推理,还是文字叙述、实验演示都全用屏幕一闪而过,让学生失去了思考的余地,也使得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忽略而过;三是现代媒体完全取代了传统媒体,教科书、黑板、实物、模型、实验基本上都投影在屏幕上,展示代替了一切。
这些都严重歪曲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脱离了新课程的基本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课堂为切入点,探究科学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力求把握好这个“度”。我们构想:
(一)在目标和策略上探究,解决好这个“度”。构建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推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必须在应用的目标和策略上作以下部署:
(1)要倡导信息技术应用走进学科、走进课堂,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要回归到学科这一基础上。要瞄准当前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带有全局性的质量问题,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整体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例如,基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超越课本的社会课程探究学习方法,基于互动学习工具,网络环境下基于话题的英语学习等。
(2)以教学信息资源进课堂为突破口,通过注入信息资源,丰富当前的基础课程。把教师的精力从制作课件转向在网上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更为信息技术应用于常规教学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从而使更多的教师能越过技术门槛参加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行列中,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3)要从一节课的整合转向一个学习单元乃至一门课程,综合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课程内容的阐述中,不仅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展开,还有具体的电子范例,推荐若干互动的学习工具插件,并指导如何应用插件来设计教学。
(二)根据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上探究,力求把握好“度”。
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课程教学科学地整合起来,构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就一定能高效、快捷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同时就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和技能,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其关键是能否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发挥其先进的独特的功能,恰到好处与学科知识结合,提高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与课堂教学质量,并为课程改革与研究性学习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1)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科学整合。教学目标的导向与指南,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和目标控制原理,要达到优异的教学目的,必须依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调控教学过程,从而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根据各种媒体的功能特点对其进行综合运用。例如,英语课要求突出听、说、读、写,那么我们教学过程中训练听说就充分利用语音教室的媒体作用,要制造语言环境就运用动画或影像;训练写作就运用录像资料给学生提供多种素材等。这样各种媒体功能均得到有效发挥并达到功能互补,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根据学科课程特点,发挥信息技术在不同环节中的作用。各学科都有其特点,各年级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我们在探究中,注重把握各年级、各学科的课程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作用。如语文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常常使许多本来美不胜收的语文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我们要求把适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课文,认真研究,按内容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必须注意审美价值,必须在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情感、培养想象力、活跃学生思维、愉悦学生身心等方面有所突破。授课中,我们的语文教师经常运用录音,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音乐美;利用影像让学生体会意境美和图画美,在美妙的语言与优美的意境中感受作者那丰富的情感。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以后,课堂容量增大了,学生知识面扩大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也迅速得到提高。
作者:
中学生作文
时间:
2014-1-21 22:04
人们认为数学课是最不容易使用信息技术的科目,搞不好就成了教师只管点鼠标,在屏幕上演题,师生不能互动,收不到任何效果。为了搞好数学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首先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教学平台系统,主要是“几何画板”、“翰林汇智能知识平台”、“数学虚拟实验室”、“同方思科组卷系统”和连接因特网的校园网等,为教师和学生搭建教与学的平台,帮助师生在实际操作中把握数学的内在实质,培养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并发展其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设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主导——主体——主线”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整合研究,运用多媒体学习数学。一是利用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显示复杂的数学思维过程、抽象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在拖动图形观察图形变化中,把抽象的过程形象化,让学生理解接受;二是按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写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的自主探究式进行;三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给学生提供选题——确定内容——实施研究——科研报告——交流研讨——总结检测,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利用媒体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减少信息加工转换的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进行动画模拟,形象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微粒世界;对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不适合或无法进行的课堂实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可以从视觉上体现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又提高了课堂密度,起到了用任何语言+黑板所起不到的效果,为理科的教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各科的整合实验,我们认为,依据不同的学科特点与要求,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3)开展学科整合教学竞赛,不断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度”。为了不断深入研究,科学地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先后开展了每人一节多媒体课、百人一堂研究课、学科带头人示范课、教学名师展示课、青年教师过关课、学科整合研究课以及教学公开周等教学活动。每次竞赛,都由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讨论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科学使用,推荐同组优秀代表参加比赛,并通过评委与学生的评课探讨整合的效果,寻找使用过程中不够科学的地方,然后加以改进。在教学竞赛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教学优秀教师,在各级各种教学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践证明,只要认真学习,反复实践, 不断研究,就能科学地把握这个“度”。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用评价调控好“度”。
要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要探讨如何把握使用的“度”,就应建立适合发展的评价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试想,如果继续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怎么可能让教师生发出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呢?怎么能让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大胆探索、积极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呢?又怎样让教师进一步研究如何把握好这一“度”呢?因此,在积极开展研究、使用的同时,学校结合新课改精神,结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特点,制定了切合实际的评价体系,从政策上和物质上予以引导和激励,促使大家成为适应新课改、科学使用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师,促使大家由教书匠变成科研型的教育家,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主动钻研、自主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三、体会与反思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不断探索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新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认识到其积极的作用之后,关键是如何科学利用,充分发挥。我们认为,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把握好“度”,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不能把注意力放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单纯呈现上,而忽视了学习的本来意义。
2.不能不顾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千差万别,而机械地简单地使用信息技术。
3.不能一味的忽视学科的内在的教学规律,一味地用跨学科应用取代学科应用。
4.教师必须对教材和教法深刻研究和思考,制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不能把课堂转变为单纯的多媒体技术的展示。
5.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正确引导和使用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关键。
6.教师必须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不论哪种教学方式,不论现代化的还是传统的,都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为目标。只有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科学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结果。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