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口算和笔算一样教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计算教学经历了从重法则、重练习,到倡导算法多样化、算法优化,再到当今的重算理、重方法、重技能的变革历程。如何让学生经历算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难道口算教学就直接“回归”为笔算教学,和笔算教学一样教吗?要不要张扬口算教学的个性、彰显口算教学的特点以及体现口算教学的价值?带着这些疑问与思考,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近日,笔者听了一节市级课堂竞赛课《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教学。

[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例题情境图,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生:24+6=30,24+9=33。

    师:你们都知道了24+6=30,24+9=33。下面我们就摆小棒验证一下。

    师:小棒怎么摆,先摆多少根?

    生:先摆两捆和4根,就是24根。(课件演示)

师:再摆呢?

生:6根。

    师:好,我们就接着在单根的下面摆6根。(课件演示)

    师:观察摆的小棒,你觉得应该先算什么?

    生:先算4根加6根等于10根。

师:10根就是……

生:1捆。(学生动手捆)

    师:再算呢?

    生:10根加20根等于30根。

    师:24+9又怎样摆小棒?先摆多少根,再摆多少根?

生:先摆两捆和4根,就是24根。(课件演示)

师:再摆多少根?

    生:9根。

师:好,我们和刚才一样,接着在单根的下面摆9根。(课件演示)

师:观察小棒,你觉得应该先算几加几?

    生:先算4+9等于13。

    师:对!你真善于观察,又爱动脑筋。

    [思考]

    一、把握口算与笔算的含义及其价值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笔算”的解释是:用笔写出算式或算草来计算;对于“口算”的解释是:边心算边得出运算结果;而对于“心算”的解释又是:只凭脑子而不用纸、笔、算盘等进行运算。从这个意义出发,笔算侧重于手与脑的“视界融合”,而口算则侧重于心与脑的“视界融合”。回顾人类“算’:的经历,尤其是现代社会人的“算”

的经历,有多少人在进行实际计算时,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竖式计算的格式与要求进行计算的?人们已在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一种“约定速成”的口算方法。主要有凑十凑整、先分后合、想加算减、想乘算除等心算技能。而人们这种心算本领实际上是数的运算在头脑里进行“分与合、合与分”不断交替思维的过程,此时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把计算领域的方法、规律、定律等进行了巧妙、有效地渗透与融合、加工与应用。就这个意义上说,口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点击率”要远远超过笔算,其现实意义及其价值应该是远远大于笔算的。即人们在社会交往时,口算方法使用率  会远远大于笔算。所以,口算教学应该既保持与笔算的内在联系,也应该维持其应有的、原本的独特性。上面的教学无疑淡化了口算的功能,忽略了口算的意义,过分强调了笔算的功能。用笔算的计算方法替换了口算的方法,抑制了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从而造成笔算“绝对主义”倾向,无形中夸大了笔算计算功能的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二、操作要到位,不仅要摆还要算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发现,虽然教师已引导学生动手摆了小棒,可在实际教学过程
中,每当教师按同样的方式“指令”学生动手摆小棒时,学生都摆了,而且一定会按照老师的要求摆得很好,可是一旦学生在桌子上摆好了小棒,就再也不会动它了,即此时摆小棒的过程中只有“摆”的动作,却没有“算”的过程。究其原因,为什么要引导学生摆小棒?引导学生摆小棒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应该说,这是儿童直观思维所需求的。那就是:我们要借助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用直观思维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以此促进逻辑思维的快速激活。我们借助小棒不仅要摆出算式中的“数”,还要运用小棒进行直观运算。这里的“直观运算”不是借助小棒进行一根一根地数数,(如果这样的话,教师的引导仍然处在最基本最简单的“数”的操作层面上,并没有引导学生上升到“算”的操作层面上,说明操作不到位)而是借助已有的计算经验进行运算。这也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摆小棒不到位的现象。如:24+9等于多少?当学生在桌子上摆了2捆带4根和9根以后,教师问一共有多少根?学生就开始数起来:20、21、22、23……一直数到33。难道这是算吗?这还是停留在“静思维”数的层面上,并没有发挥

小棒在“动思维”算的层面上的作用。因而,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摆出小棒,更要引导学生动手运用小棒进行直观运算,要体现看、移、合、捆、说等动作思维,这才是计算方法形成以及计算算理经历的真实过程,学生也才会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三、尊重认知差异,促进思维多角度发展

如果说上面的教学是笔算教学内容的话,笔者以为既符合知识形成规律,也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需求,是可取的。可是作为一节“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口算加法的教学,无论是从口算的现实应用价值角度出发,还是从儿童情感价值观出发,都是不现实的。

笔者曾在课堂上进行调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24+9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算的?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棒图上圈出来。学生有了如下的思考方法:


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圈的小棒图说说自己的想法。
(1)号类学生:先算4+6=10,再算10+20=30,最后算30+3=33。

(2)
号类学生:先算1+9=10,再算10+20=30,最后算30+3=33。

(3)
号类学生:先算4+6=10,(把24分成20和4)再算20+10=30,最后算30+3=33。


(4)
号类学生:先算4+9=13,再算10+20=30,(13分成10和3)最后算30+3=33。

从学生分析的口算算理不难发现,学生仍然以“凑十凑整”的计算思想占主导地位,这是共性特征。但从学生圈图的方法中又可以得知:学生的算法又是多样的,这些算法的产生应该说是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这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个性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是需要的,也是有必要的。只有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的口算能力才能逐步形成。不能强行更不能统一化归为“笔算式”的口算方法,这样可能会与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意愿、学生的认知以及学生的思维背道而驰。相信,当学生的口算方法、口算技能一旦不能满足于实际计算需求时,一定会激发学生探求笔算计算方法的愿望。到那时,学生一定会热情接纳笔算的方法,而“笔算式”的口算方法也一定会得到自然过渡,学生也一定会自然领悟、自然理解口算与笔算的计算算理,使口算与笔算的计算方法得到恰当融合,计算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10: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