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欣赏 从近日一则新闻说起:小柱是2012年考上南京某学院的,今年下半年就要上大学二年级了。今年暑假回到家里时,和父母谈起学费的事,他父亲郑重地说,家里没有钱供养他读书,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他越想越觉得自已很委屈:法律上不是说要保障受教育权吗?小柱在父母无法给他继续交学费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父母诉至连云区人民法院,请求法庭判令父母支付自己今后3年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提到小柱因为学费把自己告上法庭的事情,小柱的父亲杨先生眼泪止不住流下来。他说,“我们做父母的不是不愿意支付儿子的学费,而是实在家里承受不起啊。”儿子小柱在学校每个月生活费就要花去1000元,这样的状况坚持了一年,家里值钱东西都已经卖了,亲朋好友能借的都已经借遍了,家里实在无力供养儿子上大学了。
一、我的疑问
在思品课本里,我们曾学习过法律。作为未成年人,我们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父母对我们有抚养义务。当受义务教育权利被剥夺时,我们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是,回过头看新闻中的小柱,他是一名大学生,已年满18周岁。从法律上讲,对于年满18周岁的成年子女,父母并没有承担大学学费、生活费的义务。
那么,对于已上了大学的子女,父母有支付学费的义务吗?
二、我的思考
从法律上讲,显然父母不再需要为大学生子女承担学费。但作为社会一种约定俗成、彼此心照不宣的规则,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都由家庭承担。换言之,父母“买单”并非法定义务,而是出自一种难能可贵的“父母心”。作为一名大学生,他不懂得理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更不懂得理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顾实际的“状告父母”既得不到法律的支持,也难以得到舆论的同情。因为,这既违背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关系,也伤害了公序良俗。所以在面对这起“告父母讨学费”的官司,很多人觉得这个孩子做出了让父母寒心的事,不但“不懂事”,而且“不懂法”。那么,问题真的那么简单吗?
我的第一个疑问是:这是普遍现象还是个体现象?
从表面上看,似乎这是特例,毕竟子女状告父母要学费的不大会有。但稍作深究我们会发现,子女在大学期间心安理得由父母提供学费、生活费乃至其他各种费用的,是最普遍的现象,只是绝大多数家庭没有激化到诉诸法律而已。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为什么中国的大学生会这样?
这个原因就非常复杂了。我想第一是历史原因。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家长包办一切”的观念,已经深入民族的骨髓。很多父母拿子女当成私有财产,子女拿父母当靠山,从而让子女的独立能力遭到严重扼杀。孔子说:“三十而立”,万世师表的圣人,也要到三十岁以后才能独立,何况凡夫俗子?几千年的民族习惯,绝对不是短短几十年能够改变的。
其次是社会原因,主要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因素。我们现在“分数决定一切”,父母只要我们努力学习,成绩好,其他什么事情都不需要我们做,这就注定难以培养具有强大人格力量、高度独立能力的孩子。
当然还有一些个体原因,比如父母的过度宠爱等。
三、我的建议
找到原因以后,我不仅没有松一口气,反而更加忧虑了。因为这些因素是那么的难以改变,它需要整个国家和民族,用好几代的时间才能去改变。我们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微乎其微的个人,身处在当下,将何去何从?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我们是最具有智慧的人类,有思考和改变现状的动力和能力。历史和社会原因太沉重,我们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就从自身改变做起,哪怕一点一滴,都是进步。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好高骛远,不怨天尤人,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独立能力。
想当年,“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一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励了多少青年学子。新闻中小柱的难题,都靠他自己一一想到了解决办法,比如课余做家教、打临时工、获取学校奖学金、申请助学贷款等等,相信如果真想解决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而再看看欧美一些国家,子女一旦成年,不管你是读高中还是读大学,父母都会理所当然地停止供应学费、生活费。而子女也觉得这很正常没有什么不妥,于是自己积极想办法去筹措学费和生活费,比如打临时工、获取学校奖学金等。国外年轻人能够做到的,我们也理应能够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