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23 16:16:42
|
只看该作者
三、阅读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
那么,如何在现代文阅读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健康美好的情感的影响,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呢?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借助对于重点句的寻找、关键词的品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1.重点句
从内容结构上来说,中心句、过渡句、照应句是重点句。
从表达方式上来说,直接抒情句、直接议论句是重点句。
2.关键词
直接概括事物特性的词、直接抒发人物情感的词、揭示行文重点所在的词都是关键词。
3.教学实例
下面以《故都的秋》为例具体解释一下借助对于重点句的寻找、关键词的品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中表达了对故都即北平的秋天的热爱、眷恋、向往。第一课时已通过对五幅秋景图的鉴赏整体感知了作者的情感。在第二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寻找重点句、品味关键词来再次体悟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和向往。以下是课堂实录:
这篇散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那么文章中那一句能够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什么找这句?
因为这句是对事物(故都的秋)特征的直接概括。
★从内容结构上来说,这样的句子,就可以是中心句。
从文章内容结构方面来说,重点句我们刚才学习了中心句,它的位置比较灵活,有时是起始句有时是总结句。除了中心句外,还有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比如《背影》中有反复出现的有关“背影”的句子就有五处。
那么,在这句重点句中,我们要注意那些词?
明确: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性的词,是关键词。
★这样的词,就是直接概括事物特性的关键词。
作者认为故都的秋不是一般地“清、净、悲凉”,而是“特别”地“清、净、悲凉”,表强调。我们可能会猜测作者对于故都的秋也有伤感,是这样吗?而我们知道不是这样的,而是充满眷恋、向往之情,那么第一段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作者的这种情感?
“赶上”“饱尝一尝”,表达出欣喜、满足感,可见是热爱,向往的。
★这样的词,就是直接抒发人物情感的关键词。
在一开篇,作者就开门见山地表达了他对于故都的秋的极度热爱,在文章结尾处还有印证:“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从表达方式上来说,直接抒情的句子也是重点句。句中的词语“愿意”即直接抒发人物情感的关键词。“愿意”以生命去换取北国的秋天,可见是非常地热爱、向往,照应了开头。
作者在行文中为了体现他对于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向往”,除了用五幅极具故都秋的特色的秋景图之外,还用了对比映衬的方法,把江南的秋和故都的秋进行对比。江南秋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对江南秋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总是”充分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无论何处,秋都是好的。只是江南的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用了“不”字进行否定,而且是“总”不,“总”不“十足”。江南是不合适领略秋的,是让作者不满足的,感到遗憾的。这也是直接抒发人物情感的词。
哪一段是对第二段江南秋特点和作者对其情感的照应表达?
明确:倒数第二段。“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当然” 照应了第一段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体现出它是好的。接着举了一些知名的景点或景物,告诉大家南方的秋也很美的。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可是”是对上文所说情况的转折, 后面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想要表达的重点。南国之秋虽很美,但与北国之秋比较,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有点遗憾、不满足的。这就是揭示行文重点所在的关键词。这类词还有以下这些:
表关联(表转折的“可是、但是、相反”;表递进的“而且、更加、尤其”;表并列的“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表承接的“首先、其次”;表因果的“因此、所以、由此” )。表指代,比如“这故都的秋味”中的“这”,指代“北国的秋”就是故都的秋。(这、此、这种、那样)。表顺序的(第一、第二、第三)。表解说或总括的(例如、如、换句话说、所谓、即、总之、事实上、由此看来)。
四、一点思索
以上所陈述的寻找重点句、品味关键词是阅读过程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方法之一,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并不是单一的独立使用,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可以配合以下的一些方法一起使用,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的水平:
1.诵读体悟。古人云:“读诗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文章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
2.质疑探究。教师可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或者在学生阅读之后由他们来提出疑问,再经由小组讨论解决。
3.整合语意。将意思相同或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意思的内容迅速整合到一起,形成表意完整的语意板块。
4.复述情节。主要抓住文中如何具体通过记人、叙事、描景、状物、阐理来表达什么情感,什么思想。
通过以上方法的有机配合使用,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准确理解、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增加自身的阅读积淀,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健康美好的情感的影响,实现从文本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文本,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书目:
薛振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微》(《现代语文》2005)
刘慧勇《高中语文新课标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实践探微》(《语文学刊》20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