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语文回归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语文回归生活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教学
西安铁一中 郭 凯
近年来,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弊病的抨击不绝于耳,研究工作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别从各自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侧重点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观、教学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特别是写作教育的理论盲区。他们大都意识到了作文教学和实践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所要求的模式下畸形发展的事实:

一方面是中学生作文大多缺乏真情实感,思想肤浅贫乏,不能深入挖掘客观事物的深刻内涵;思维向度、文章结构单一,为了“合乎标准”而不惜借用虚假的故事路数、对虚构的情节生搬硬套;由于片面地割裂了生活和写作的联系,课外涉及的知识面较窄,因而写作语言的表现能力发展迟缓,相应地笔下也无法表现出同生活一样无限丰富多彩、无限复杂多样的情感。辞不达意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边热衷于大而无当的章法技巧的训练,一边又拿“考场作文”的框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修枝剪叶;既而单凭借手中的一支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单向的评价(通常学生只是注意老师给的分数、等级或者老师所给的盖棺定论式的评语)。在这种极端的形势下,对中学生的写作倾向、作文质量又能抱多大期望呢?

人们往往把学生写作中“无米下锅”归结为他们两点一线、学习压力大没时间积累、体验等。其实正如刘国正所言:“事实上,中学生已经阅历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珍藏的缘故。”

那么,如何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呢?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告诉过我们“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那么,我们说:写作素材来源就是一个人全部的生活热情以及其人生阅历!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前人在现实的写作实践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亦即创作必须立足现实生活: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尊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陆机《文赋》

他沿着“物-意-文”的基本线索精到地描述了艺术构思中作家的心理,并认为文学创作必须从观察万物、研习典籍以及怀有高洁的情志开始:观察万物,可以获得丰富的直观认识;研习典籍,可以从书本中获得间接的经验,可以“学先士之盛藻”、“得才士之用心”,不断提高写作的水平;同时怀抱高洁的心情而写出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妨尝试“语文的生活化”与“生活化的语文”相结合,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更加贴近现实。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

(1)尽情表演,再现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2)尝试实践,体验生活

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在山的那边》一文,作者用诗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生哲理。教学时,如果教师仅限于从语言文字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可能浮于表面,感受不深。为此,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带学生去爬山来感受要去看海的艰辛,从而引出主题。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地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自觉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从生活中找寻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此外,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应该致力于把学生写作向文学创作的高度引导,而不是像长期以来形成的为作文而作文的敷衍、应付的层次,引导他们树立为文的高度责任感,彻底搞清楚为何而作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深度地介入生活,并且要走进生活,自觉地联系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将写作与自我需要、个人兴趣、情感的发展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折射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使文章真实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个性鲜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6:40:00 | 只看该作者
二、“他山之石可攻玉,可把他乡认故乡”



有的学生为完成“任务”而绞尽脑汁,写勤奋总是离不开牛顿、居里夫人;一开讲成功在于后天的努力就是说爱因斯坦、爱迪生的小时候;一提起身残志坚就忘不了海伦·凯勒、张海迪……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高考考场上更有大量的学生让焦裕禄、李素丽、黄继光等走上前台;屈原、杜甫、白居易也从历史中走来,有些材料使用起来也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这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目背诵,生搬硬套的学习现状——这种膏药似的写作套路与现阶段中学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十分复杂敏感的心灵是极为不对称的。



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若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不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或媒介,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媒介的重要基石。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观察不仅要善于深入外部世界的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地了解内部世界,能观察自己内心感受的特征,即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了灵性的,这种感受才是真实的。



观察决不能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必须融入作者自我内心体验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必须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外在事物的相互渗透,它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它不是生活的完整再现,而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形态。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就是把生活寓于情感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感悟的文章是浅薄的。学生一旦具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的原来是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却孕育着喜悦的鸟语花香。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创作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往往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的大作文所反映出的个性以及闪光点远不及小作文(或片断描写),而后者的总体水平又远不及随笔。这是因为学生在开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写作活动中所获得愉悦远远超过苦参或“硬挤”的产品,在随想中他们的参与性强,写作兴趣浓厚,创作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理因素因而得以伸张。大家在作文中都能敞开心扉说真话,诉真情,空话、假话、矫情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遏止;在随想中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消极被动的作文观念得到有效的校正,大家更能够自觉而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人、事、景、物,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与角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16:46:00 | 只看该作者
三、“创新须有立异志,个性出自自由心”



提倡个性化作文,鼓励创新能消除惧怕作文的心理负担,特别是现在开放性、个性化的话题作文,更让同学们尽情尽兴有话可说,这有利于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整体水平的提高。那么学生在开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写作活动中所获得愉悦远远超过苦参或“硬挤”的产品。



高扬个性的大旗,在写作内容上:善于选材,巧于提炼,精于立意,即拥有主体之自得之见、自然之情与自在之趣;语言上:善于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创造出新鲜活泼的言说形式,即拥有主体的自由之笔。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而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其在各个方面表现的亦是无限多样的。如人或隐忍,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或冷峻,或典雅的气质一样,文章的风格也应因人之不同而摇曳出五彩斑斓的风采。



韩愈在古文运动时就提出,创作的高下首要品评标准就是“能自树立,不因循”,即创新写作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范文,不因循守旧,要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独立思考、大胆探索。但是这种创新必须与盲目地立异标新、与轻率而毫无节制的个人情绪宣泄截然分开。



写作,首要提到的问题往往就是“立意”。精神是不是符合时代要求,格调是否积极向上等等。一个时代便有一个时代之文学,随着中心主义被进一步瓦解,世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学创作领域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各种所谓的流派、团体、新的名词、新的概念,似乎又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写作的主体性、个性化倾向的日益明朗就不可能不影响到我们的中学生,甚至一些非主流作家的写作风格已经成为学生竞相模仿的对象:年少清纯便似饱览人世风霜而纵论世态炎凉,血气方刚就大讲出世入世始谈禅论道,再不就是假借痞子的外衣装扮老成世故……中国传统文学文化观念中,“文学教化论”的根深蒂固是勿庸置疑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艺要为大众服务”等都是明证,马克思主义文论指出:文学必须有所寄托和负载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很多时候一提到文章的立意,学生不是心存恐惧往往就是对此嗤之以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新的语境下写作,如何给写作一个立足点和归宿就成了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这也是关乎人生观体系重新构建的一件大事。



我们认为,在创新写作的过程中,必须重申道德标准,必须引导学生建立符合实际的创作原则。首先,应该多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探究人性之美、人性之爱,逐步培养学生重视情感体验而降低政治理性和实用理性在写作中所占的比重。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逐步学会全身心拥抱生活,体验生活,那么,他们才能在写作中体现真性情,才能体现出作文应有的个性来。其次,还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人生而带有深刻地历史的、民族的烙印,这也是促使个人向上、前进的精神动力。只有这两个方面能够紧密结合,创作才能凸现为文的个性,才能达到与传统文论殊途同归的目的。



高扬个性的大旗,首先要在写作的内容和语言的新颖上。前者为内在的,后者为外显的。因此,文章源于生活要求真实,就要通过对真的处理来体现其从内在到外显的新颖。内容上:善于选材,巧于提炼,精于立意,即拥有主体之自得之见、自然之情与自在之趣;语言上:善于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创造出新鲜活泼的言说形式,即拥有主体的自由之笔。新颖是创新的火花,表现出来的是生命质体的活力。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而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其在各个方面表现的亦是无限多样的。如人或隐忍;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或冷峻,或典雅,或通俗的气质一样,文章的风格也因人之不同而摇曳出五彩斑斓的风采。



具备个性、风格才可能会有精品传后而不用“假良史之辞”,无需“托飞驰之势”;精品亦承载鲜明的个性,从鲜活的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体察透析,形成自我写作创新的观念,并进一步借助语言外壳显情志于外,成愉悦之情于内,方成就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写作必须从鲜活的现实生活出发,学会用一双慧眼观览外物,用一颗真纯的慧心体察外物,并通过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体察透析,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创作风格,并进一步借助语言外壳显情志于外,成愉悦之情于内,方能让我们的写作入乎自由之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20: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