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三无”现象 [打印本页]

作者: 天涯    时间: 2009-10-1 08:17
标题: “三无”现象
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
无看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上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书。
无板书。一些公开教学的数学课,大多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确给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它的特点是形式多样,色彩鲜艳,富有动感,可我们也发现常常是课件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课堂上教师被课件所累,学生成了课件的观众,课件里不断呈现精美的板书,但画面闪过之后,又到下一幅画面,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仍旧是空无一字。
无作业。笔者最近参加某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了21节课,竟有15节课学生整堂不写一个字,占听课总数的71%;只有1节课老师布置了课堂作业,可是学生刚拿起笔,下课铃就响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三无”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笔者调查了一些数学老师,不少高年级老师认为,现在的数学书(主要是原义务教材)缺乏可读性,主要是给老师看的,学生要么看不懂,要么看了也没有启发性;一些低年级老师则认为,现在的数学书(主要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编得像卡通画册,一让学生看书,学生常常被那些精美的图片吸引,难以关注数学知识本身;有的老师认为,让学生看书、写作业,或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太“静”,缺乏观赏效果;还有的老师认为,“写”占用的时间相对多一点,安排“写”会耽误老师、学生表演的时间。
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看书、板书和作业,在课程改革后果真要被淘汰吗?笔者以为,数学课上必要的看书、板书和作业不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强化。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数学书不仅是给老师教的,更是给学生看的。叶圣陶也曾说过,课本必须善读。阅读是学生学习权的重要内容,读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课前让学生看书预习,在课中让学生看书自习,在课后让学生看书复习,都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作者: 天涯    时间: 2009-10-1 08:17
数学课堂是学生习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获得积极情感和态度的场所。这些目标的达成,光靠眼睛和耳朵,是远远不能达到的。古语云: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书写有着无法替代的功能。写,是思维“外化”的过程;写,是思维格式化的成果。老师的写(板书),比之课件的电子虚拟、一闪而过,有着无法替代的示范作用,更能显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演变程序。而学生的写(作业),更是别人无法代替的。特别是一些计算教学课,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模仿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无从谈起。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