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词意理解新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03:3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欣赏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词意理解新策略
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虎牙小学 孙长俊 指导教师:邢 云
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词语理解教学方法与传统词语理解教学方法相比,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本文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提炼出新的实施策略:一是借助画图、游戏或课件,化静为动,使词语内容动态化;二是创设“真实”情境,使词语理解语境化;三是唤起生活体验,感悟词语内涵;四是挖掘词语内涵,巧妙列举词语内容,补白对话,使词语含义具体化、形象化;五是在表达和写作中深化对词语的理解;六是联系全文内容,拓展词语感悟空间;七是在有层次的朗诵指导中理解词语。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词意理解 教学新策略



词语理解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进行词语教学?无疑,借鉴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和一些一线教师的巧妙教学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现本人就对一些教师的词语教学策略进行一些剖析,以飨读者。



一、化静为动,使词语内容动态化



小学低年段学生,掌握字词量有限,他们理解词语往往依赖形象,依赖语感,词语教学如果生硬灌输,学生往往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就事倍功半。但如果教师依据低年段学生依赖形象思维的特点,把静止的词语动态化、形象化,就会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词语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段一:窦桂梅教师在上浙教版二上《落叶》时,就采用了画图、出示动态视频的教学策略将词语理解形象化。



【出示课件: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师画图,体会“一片一片”的意思。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这里面有一个词重复用了两次,说!



生合:一片一片。



师:哦,我明白了!这是?



生:一片。



师:哦,我懂了,明白了,(师画二片叶子。)一片一片就是两片哦。



生:不是。



生:是很多片。



生:意思就是一片又一片的意思。



生:一片一片一直往下数,好几片。



生:一片一片就是好多片叶子都飘下来,飘来飘去。



在这里,教师通过画图,有意设置误会,把词语理解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图画想象,每个人心中都勾绘出了一幅落叶飞舞的美丽画面,很好地理解了一片一片的含义。



片段二: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一课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描写各种花开的词语,则采用了做游戏的方法。



教师先指名学生读《花钟》第一段,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种花开的样子,教师边听边用纸片贴出相关词语:吹起喇叭绽开笑脸 梦中醒来 欣然怒放 含笑一现



师:你们理解“含笑一现”的意思吗?



生:(边表演笑的表情边说)就是笑一笑的意思



生:就是笑了一小会儿



生:就是笑一笑就不笑了



生:就是笑的时间很短



师:(出示昙花开放的课件讲解)是呀,昙花开花的时间极短,只在晚上开三四个小时,开了很快又闭合了,马上就谢掉了。



师:我们现在用自己的小手、笑脸模仿一下“含笑一现”,好吗?



师生脸上带着笑意,两手张开,然后较快合拢,做“含笑一现”状。



师:你们还知道其它词语的意思吗?



教师出示有关牵牛花、蔷薇花、睡莲、万寿菊等花的样子和开放时的情态的课件,让学生观察。



生:牵牛花像喇叭  (生边做吹喇叭的动作,边说。)



师:这叫——?



生:吹起喇叭。



生:蔷薇花我发现它全都开了,像人的笑脸 (生用双手捂着脸,再完全打开,露出一张可爱的笑脸。)



师:这叫——?



生:绽开笑脸



生:我最喜欢万寿菊。因为它开得很鲜艳,很饱满



师:这在文中用一个词形容就是——?



生:怒放



师:看到万寿菊它开得很鲜艳,很饱满,你心情会怎样?



生:高兴



师: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



生:欣然



师:那合起来叫——?



生:欣然怒放。



师:我们就一起来演一演“欣然怒放”的样子吧!



师生双手张开,托着脸蛋,脸上满带笑意,做“欣然怒放”状。



在这里,教师借助课件,先让学生观察花开的样子,再通过用小手模拟动作,配以表情的做游戏的方法理解这些词语。这样,将难解的词语动态化,加强了词语的形象性,深化了学生对词语内涵的理解,使往日的枯燥词语解释变得鲜活可见,富有立体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03:37:07 | 只看该作者
二、创设“真实”情境,使词语理解语境化



有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词语的含义,常常结合课文内容精心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词语的环境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词语的内涵。



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一课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的意思,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场景:



师:猫头鹰当了“万兽之王”后,他命令森林里的动物们白天睡觉,晚上工作,假如,你是里面的一员,你会怎样说?



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开了,讨论完之后,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刚才你一言,我一言地讨论开了,这种场景,用书上的一个词怎么概括?”学生由于置身于此种氛围之中,很快便答出了“议论纷纷”这个正确答案。接着,教师扮演一只鸟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其他同学也纷纷扮演其它动物“叫苦”,就在这“叫苦”的当口,教师顺势提问:“同学们,我们刚才这叫——?”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叫苦连天”。这种理解词意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教师特意创设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感体验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词语,这与以往单纯地让学生解释词语并造句的传统教学策略相比,效果要好得多,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唤起生活体验,感悟词语内涵



在词语理解中,如果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一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中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时就采用了这种策略。



师(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荫道上,应接不暇。



师:结合你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景象,想象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了大街上到处是鲜花,五颜六色,十分漂亮!


  生2:我想象到的画面是走进了大花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花,还有许多的人在欣赏这些花儿。


  生3:我好像还闻到了花的清香!


  师: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听到了蜜蜂的嗡响,小鸟的鸣叫,游人的惊叹。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师: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指名读词,引导学生发现它侧重写花的形态。)


  师:(描述课件画面)这些花有红有紫,有黄有白,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是“姹紫嫣红”。


  (指名学生读句子,读出“姹紫嫣红”的美景,引导学生发现它侧重写花的色彩。)


  师:不光一家窗前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是花的长廊,花的海洋,真是让人——


  生:应接不暇


  师:“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


  生:“暇”字。


  师:“暇”是什么意思?


  生:词典上说的是“空闲,没事的时候。”


  师:你预习很到位,“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


  生:没有空闲,很忙。


  师:“应接不暇”呢?(出示课件,学生欣赏画面)


  师:这里的花非常美丽。看了左边又想看——


  生:右边。


  师:看了楼上又想看——


  生:楼下。


  师:看了近处的又想看——


  生:远处的。


  师:看了怒放的又想看——


  生:还没开放的。(师补充——含苞欲放的)。


  师:看了这条街,还想看——


  生:那条街的。


  师: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这就叫——


  生:应接不暇。


  师: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生:应接不暇。


  师: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的眼睛看不过来,这也叫——



生:应接不暇。


  师:生活中,你有过“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学生用练习用“应接不暇”说话。)


  生1:东湖的美景让我应接不暇。


  生2: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美味零食让我应接不暇。


  ……



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这些词语时采用了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再还原课文,拓展到生活中运用的策略,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先结合语境,引导学生发现词语,并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所描绘的画面,随之出示课件,展现其所描绘的画面,借助画面,对它进行形象化的理解,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则先理解“暇”的意思,再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这样学生于语境中,于生活经验中,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训练了语言的迁移与运用能力。这种教法,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就词解词的不良做法,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便于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词语,完成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03:37:25 | 只看该作者
四、挖掘词语内涵,使词语含义具体化、形象化



对于一些难解的词语,教师有时可以采取挖掘词语内涵,将词语含义具体化,再进行巧妙引导,让学生适当补充词语内容,从而领会其中的含义。



如:窦桂梅教师在浙教版二上一课《落叶》中引导学生理解“四海为家”就采用了这样一种方法。



师:这树叶,有的落到?



生:河里。



师:有的落到?



生:沟里。



师:有的落到?



生:地上。



师:还有的落到?



生:院子里。



师:还会落到哪呢?



生:屋顶上。



生:河沿里。



生:山里。



生:草地上。



师:是啊,我们来看看,你看这落叶美美地落到这,落到那,还落到这儿、这儿、这儿,看来,落到哪儿,哪就是它呀!用个成语叫做,四海?



生:为家。



片段二:一些一线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四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几经辗转”时,就采用了这种列举词语内容的方法



师:“几经辗转”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医务工作者有可能去过……也有可能去过……?



生:(北京、上海、广州、香港……)



师:有可能去过……也有可能去过……



生:美国、英国、法国……



师:太不容易了!结果找到适合的骨髓吗?在哪儿找到的?(台湾)



师:这就叫——(生答“几经辗转”)



在这一课中,教师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理解“辗转”的字面意思,而是用“有可能去过……也有可能去过……”的句式让医生奔波寻找骨髓的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动态化,通过师生的共同描述,学生的眼前仿佛浮现了医生在世界各地寻找骨髓的艰辛形象,体会到匹配骨髓的不易,从而为较好地理解这个词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在表达和写作中深化对词语的理解



有时,一些词语单从字面上理解,学生往往理解不深,教师如果能抓住一些重点词语,或谈话,或写作,往往能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内涵的理解。



如:于永正老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就是这样处理“饱经风霜”一词的。



师:今天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没弄懂。 我相信不要讲也会懂。我要考查一下,叫你们写一段话怎么样?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甚至包括头发。我给大家开个头好不好?



师: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不只一两天了。
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写话,去尝试运用自己的感悟去表达自己对“饱经风霜”的理解,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内化为自己对词语的深刻感悟,变成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了。



六、联系全文内容,拓展词语感悟空间



有时,一些词语,如果单纯在某一句、某个段落理解,并不会显示什么特别的“魅力”,但如果联系全文内容,则大大拓展了词语的内涵,丰富了学生的理解。



片断:窦桂梅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的最后一段中的“任意”“统统”等词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师: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在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生: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生: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都没有了。……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教师慢慢擦黑板,只留课题,其余都擦去,稍留残迹,全场沉默。) 



窦桂梅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的最后一段中的“任意”“统统”等词时,没有就词讲词,也没有仅仅局限于最后一段分析,而是匠心独运,将词语内容与前面有关描写圆明园的辉煌内容联系起来,与全文的主旨联系起来,这样,大大拓展了词语的空间,深化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教师预先在讲授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用上“有……也有……有……也有……”等句式表现圆明园里众多的建筑和文物,为后面的讲述“任意”“统统”暗暗埋下伏笔。在讲授最后一段时,她深情地用“没有……也没有……没有……也没有……”等句式引导学生回顾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表达对圆明园毁灭的深深的惋惜之情,从而深化了学生对侵略者“任意”破坏圆明园、把圆明园的文物“统统”掠走的滔天罪行的痛恨之情。至此,“毁灭”的主题就这样深深刻画在学生心里,在对全文内容的深情的回顾中,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任意”!什么叫“统统”! 



七、在有层次的朗诵指导中理解词语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更加重视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来深化对词语的理解,并摸索出了一套有层次的朗诵指导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朗读训练一般按照这样进行: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练读;



(3)教师指名试读,教师、学生评读,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5)教师指名汇报,师生再次评读。



通过理解课文整体、课文局部段落、具体语句这三级结构,学生在教师有层次的指导和评价下进行了朗诵,情感体验得到螺旋式地上升,一般能很好地理解词语。相比以前反复、盲目、低效地朗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众多教师推陈出新,不断创造出了很多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新方法。我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未来理解词语的策略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窦桂梅 的《落叶》课堂实录2006-03-28特级教师家园 江雪无痕推荐



[2]《花钟》教学案例 作者 谭娟 长沙市天心区桂井小学



[3]小学语文中年段词语教学案例及分析 颜光福 2012-06-25 阳江镇中心学校[博客]



[4]特级教师小学语文高年级词语教学策略的学习性研究 保定市北区市区文体教育局



[5]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2006-03-28特级教师家园 江雪无痕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8: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