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文章 试论报纸新闻标题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陈立雄
【摘 要】作为媒体的报纸,每天要给读者呈现大量的耳目一新、别开生面、与时代同步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新闻标题。因此,语文学习生活化,报纸新闻标题的阅读是一个很好的实现手段。该文基于这一思路,将报纸新闻标题与初中语文课本内容相结合,对语言的修辞、作文的拟题、标题的立意等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尝试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使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同时也使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断得到一种充分的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
【关键词】报纸 新闻标题 语文学习 修辞 拟题 立意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1]1也就是说生活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广。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做好课外延伸的导航人。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如何让这“两个带着”在课堂和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最终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同时也使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断得到一种充分的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使语文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使语文学习能让我们真正情有独钟,让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使之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笔者以为可以多读报纸新闻标题,从以下三个方面科学地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尝试。
1.从新闻标题中学修辞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2]1新闻标题要讲究“养眼”“抢眼”和视觉“冲击力”的效果,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要调动多种多样的修辞艺术,让人懂得容易和明白透彻,直至让人信服、感动,产生共鸣,乐于接受。这样运用的语言才是高效率,高效能的。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的各种修辞手法,都能在报纸上找到例句,而且能链接到更多的相近或同一种修辞类型的句子。比如在《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比喻等修辞知识。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我就将报纸新闻标题搜集到的例子,印发给同学们,通过进一步讲解或对比,让同学们充分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
例如2006年8月13日《中国青年报》的《劳动者之歌------大米玛心中的“生命盘” 》就采用借喻的方法,既正题中根本不说出本体事物“方向盘”,而直接用比喻事物的“生命盘”代替本体事物的“方向盘”。这则新闻称颂一名驾驶员如何把手中的方向盘看成所有乘客的“生命盘”。这个喻体“生命盘”就很有视觉“冲击力”。再如用借代修辞与借喻修辞很相似,“从表面上看,它们都是用乙事物代替甲事物,而且本体都不出现。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借喻的本体和喻体要有相似之处,借代中的借体和本体不须有相似之处。” [2]155借代只是拿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最突出、最具有特征性的一部分来代替它,也就是换一个称呼。例如2006年8月4日《解放日报》一则体育新闻《全国田径赛今揭幕——“翔飞人”“眼镜侠”亮相》用的修辞方法就是借代。“翔飞人”指的是男子110米栏运动员刘翔,用他名字中的一个字和运动项目的特征联系起来借代,非常贴切;“眼镜侠”指的是短跑运动员胡凯,本身带眼镜的运动员就很少,而出成绩的就更少,因此用“眼镜侠”借代胡凯是再贴切不过了。再如2006年8月14日《解放日报》《“秋老虎”发威:38.6℃》,这是一则气象新闻,用“秋老虎”这一别称借代高温天气,很形象、很简洁、很有视觉“冲击力”,让人过目难忘。还有2006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的《为最可爱的人寻找真爱》用魏巍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3]12中大家都很熟悉的“最可爱的人”借代我们的解放军战士。
这些借喻、借代都没有比喻词。而在朱自清《春》中的比喻句,大量的是明喻,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比喻词“像”“像……一样”“似的”等来连接。如课文的最后三段把春天描写成“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还有比如在《春》中有很多叠词修辞,“欣欣然张开了眼。”“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新鲜,表现出作者在欣赏中的喜爱心情。讲课讲到这里时,我又将2006年8月11日新华社记者杜宇发表的一则新闻《宏观调控“声声紧”,房价依旧“步步高”》拿来对比,这则新闻标题也恰当地运用了“声声”“步步”两个叠词,与《春》一样细腻传神地咏叹出某种声韵,达到了很好的音韵谐美、情感冲击的效果。
当讲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的对比修辞时,比如课文中“我”“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是一种心急如火的心情,与“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依然在“玩沙土”的不懂事,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新闻标题中,这种对比也比比皆是,如《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2日和2006年8月3日分别刊登的《“蜜月”结束了“磨合”开始了》与《黎以打“地面战”美伊打“口水战”》,“蜜月”对“磨合”“结束”对“开始”“黎以”对“美伊”,“地面战”对“口水战”,词语都非常工整,并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分析和认识事物。
新闻标题运用修辞艺术的手法很多,其它还有比拟、对偶、衬托、设问、摹绘、反语、排比、呼告、夸张、顶针、回环等修辞手法均广泛出现在报纸的新闻标题上。在课文学习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加以渗透讲解,提高应用技巧和掌握水平。
2.从新闻标题中学拟题
课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的具体表现。因为即便同一件事,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悟,有不同的兴趣点,因此他们会选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入手,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会各不相同。让学生自主拟题,也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何进行自主拟题?笔者以为可在每日报纸的新闻标题中进行大量的鉴赏训练,在鉴赏的基础上,发现可供学习的闪光点。
画龙需要点睛,新闻标题的“点睛”艺术尤其突出,它“在报纸上处于第一印象”的地位。[4]1“点睛”艺术突出地体现了新闻标题的简洁性。一般来说,标题太长,拖泥带水,往往会使读者视觉发生疲倦,甚至视觉麻木。要使标题达到简洁凝练,词约意丰,具有“点睛”之效,就得对大量的新闻事实进行认真、艰苦的提炼,去粗存精,省去那些可有可无的内容和不必要的议论,以显示出标题的概括力。例如2006年8月13日《中国青年报》有一则新闻:《赢得青年——胜利油田共青团工作系列报道之三》,“赢得青年”这一标题就非常简洁凝练,词约意丰。一个“赢”字,概括精当简洁,意义深刻,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感染力”。又如2006年8月13日《文汇报》的一则新闻:《10万居民在家门口“上学”》这则新闻说的是上海远程终身教育系统首次落地社区。在这里“上学”就是“点睛”之笔,极具视觉“冲击力”与“吸引力”。居民“上学”是一个新鲜事,而且还能在家门口“上学”。这 “上学”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吸引读者不得不怀着探求的心情急切地往下阅读。标题集中凝练,新颖活泼,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另外,还可以从报刊中收集一些篇幅较为短小的新闻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专门进行拟题训练。将学生拟好后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并让其结合自己拟出的作文题目,谈一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以及自己拟题时使用的方法。最后,再将报纸上发表的标题提供给学生参考对照,从中找出满意或不足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