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为平凡的教育喝彩――――我与我的学生们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22:2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为平凡的教育喝彩――――我与我的学生们的故事
湖北省安陆市实验初中   熊纯
光阴似箭,转瞬间在教育战线上我已快度过二十个春秋。回首这几千个日日夜夜,酸甜苦辣各显其间。每每回想我跟我的学生们的故事,幸福便溢满心头。
一根甜玉米棒子
我有一个饮食习惯,每天的早点吃玉米棒子。现在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当啃玉米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跟我的学生之间有关玉米棒子的故事。
那是发生在2006年的事,当时我正是初三班主任,在二统后的一个晚自习前,我根据学生考试的具体状况,调动了几个学生的座位,目的是想让学生们互补一下,没想到座位调完后,有一个男同学一个晚自习都趴在了座位上不听讲,我明白了他肯定是因为座位的事有想法,当时没有点名提醒,只是用眼神提醒了他几次,想下课后再做思想工作。
我没想到的事发生了,第一个晚自习铃声一响,他背起书包就冲出了教室。当时的情景确实出乎我意料之外,我也特别生气,但我当时没有发火,也没有叫住他,只是给他家长打了电话,告诉家长说他病了,叫家长提前到校门口接。我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叫住他只会引起他更大的反感。因为这学生平时表现一向不错,除了有点倔强,其实是很懂事的一个孩子,所以我压住了火气,打算给他自己思考的时间。
第二天早自习,他还是准时来上学了,我想他应该是想通了。下早自习后,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还没等我开口,他就向我承认错误:“ 昨天我想了一晚上,知道自己错了,不该这么任性,我以为老师调我座位是不关心我了,放弃我不管了,后来我仔细想想,老师您要是放弃我不管,平时也不会花那么多时间给我单独辅导;您要是放弃我了,您就不会在体育考试时那样为我着急;您要是放弃我了,在我跟数学老师斗气时,您也不会帮我解开思想上的疙瘩。”我看着他一脸的诚恳,笑着说:“老师根本没生你气,你能自己解开了思想上的疙瘩,说明你又成长了一步,老师为你的又一次成长而高兴。”这时,他把一直背在后面的手拿出来,一个玉米棒子呈现在我眼前,他不好意思的说:“老师,为了表达我的歉意,我请你吃你最爱吃的玉米棒子。”我接过了玉米棒子,内心真的很感动,为自己昨天没有发火而欣慰,我的宽容换来的是学生自我的成熟与爱的回报,那天吃的玉米,可以说是我今生吃到的最甜的玉米。
站在倒数第二排
我有一个教学习惯,上课很少站在讲台上,基本站在倒数第二排讲课。去年冬天,我因为腰疼,说话稍稍声音大一点都会疼得冒汗,更别说讲课了。可是九年级的学生时间实在宝贵,怕耽搁学生的课程,我也没敢请假。那天我上课时,若在讲台上用手支撑讲台讲课肯定要轻松很多,可是我还是跟平时一样站在了教室的倒数第二排,忍着腰疼讲着课,虽是严冬季节,我额上的汗珠却如雨下,这时,坐在倒数第二排的一个学着站起来,把凳子让给了我,说:“老师,你坐下吧,看您疼的。我们知道您为什么总是站在我们旁边讲课,您是怕我们听不清楚你的讲课。”我坐在了这孩子的凳子上,腰是仍然疼着,可我的心确是暖暖的,为了这些孩子们懂了我的良苦用心。其实,这些微小的举动,因为被懂得而有了更深远的意义,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我一直的追求。
谢谢您,纯纯的爱
去年我接手了一个年级中最差的班的语文课,这班学生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各方面习惯都很差。刚接手,看着课堂上东倒西歪的学生,内心的那股火啊,真的莫名的大,但我还是冷静下来一想,这也不能全怪这些孩子。于是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训练学生课堂习惯,花了一个月训练怎么听语文课。这班学生语文底子太薄,在备课上课时,我是费劲心机,终于花了半学期的时间,把学生引上了路,在期中考试时,全班学生成绩由全年级倒数第一,跃居年级第二。曾经谈语文色变的学生,在一篇以“感谢”的为话题的作文中写到了,因为我的引导,让她由对语文的惧怕变成了对语文学习的热爱,这学生在作文的结尾还深情的写到:谢谢您,纯纯的爱!看到学生们的改变,看到学生们的进步,看到学生们对语文的爱,我才深深感觉到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骄傲,我用我对语文的爱影响了我的学生们。
我和我的学生们的故事太多太多:一根玉米棒子,一个站起让我坐下的凳子,一句简单的谢谢您,纯纯的爱,构成了我平凡的教学生活,我的生活中因为这些平凡而精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23: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