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情境渲染,诱发情感
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些什么更重要。学生的思想应在自己的头脑里产生。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时要他设一种情境,烘托某种气势,造成一种与课文思想相适应的环境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十里街送总理》一课,在播放哀乐的同时,老师满怀深情地描述:“1976年2月,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举国上下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出殡这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民群众早早地等候在长安 街两旁,等等灵车的到来……”老师的语言描述和低沉的哀乐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把学生的感情引入了当时送别的情景,为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提供了情境条件。
四、融合“三路”,感知感受
阅读教学时,必须把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思路联系起来,融合在一起。就作者而言,思路是构思文章的顺序,体现文章的脉络;就教师而言,是设想的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程序;就学生而言,则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思维认识过程。要让学生入情入境,教师要把准思路,学生也要把握文章的思路,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看题目,就可以设想文章的思路 :为什么要炸暗堡,结果怎样?
让学生读课文,进行想象,以激发语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进一步理解“舍身”的含义和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理顺了三者的思路学生能顺着思路学习,能提高读写能力并训练思维、发展智力,更能提高自能学习的能力。
五、动静结合,领悟主题
“静”即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的过程中,“动”即学生思考成熟后的交流和表露,它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成果,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其引导作用,如《画杨桃》一课,当老师把我的画拿给同学们看时,大家笑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老师让同学轮流在我的座位上看杨桃,这时课堂上呈现的动态,如任其发展只图个热闹,学生觉得很有趣,此时老师应因势利导:老师为什么让同学们轮流坐到他的座位上?课堂上立即静下来,同学们开始研读课文,寻找答案,并有同学小声讨论,陆续举手,这样课堂呈现由动入静,静中寓动的境界,学生入情入境领悟课文的主题,并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
“精讲精练”是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在精讲精练阅读教学中,课堂上老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演员,主要参与者。演员必须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才能演出一部精彩的话剧,同样,学生只有进入角色,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