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研成果 一、 提出问题
《蜗牛》是科学三年级上动物单元的第一种小动物,在生活中常见,饲养过的同学熟悉。在课堂上极容易吸引学生观察,也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如何引导学生观察从分散到有目的,使学生能观察时收放自如,具有科学观察素养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安排得当的教学流程并能掌控好教学常规。在教学中,我遇到一些问题:(1)课堂设置不规范,活动分散,不易管理和探究。(2)变猜想为强制肯定,缺乏思维探索的过程。(3)对学生的观察和交流没有做好总结,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二、 问题归因
(1) 解读教材不够深入,忽视环节的着重和整合。按照教材,一般按照学生交流、观察身体、观察运动、饲养(环境和食物)这几个顺序进行。但是在教学中,如果死板的按照这样的顺序,会使观察活动分散,重复,学习效率不高。一个观察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太费时间。学生易转移注意力,不能很好的将观察和知识结合起来。
(2) 教学引导过于冗长,过于注重细节,主次不分。本课着重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运动。对蜗牛外壳的螺旋特征、腹足略点即可。教学中学生应注重有目的的观察,会画、会指出各部分并了解蜗牛的基本特征。
问题设置太多,不需要刻意强调观察的顺序。
(3) 没有关注课堂评价和学生学习成效。对学生的发现和交流没有及时给予评价。尤其对有水平的回答没有及时展开,作为知识灌输的入口。比如学生说道发现一碰蜗牛,蜗牛的触角和身体就会缩进去,这是在应激活动之前就得到的发现,那么在应激活动时就可请没有这个发现的同学验证一下。
三、 采取措施
(1) 改变教学流程。在学生已经尝试饲养的基础上,由原先的遵循教材流程改为环境、食物、外形和运动四个环节。先让学生提出已经知道或者想要知道的问题,在观察时一一发现和验证。鼓励学生画图,借助投影,并整合不同学生的蜗牛,总结蜗牛身体的各个部分。然后观察蜗牛的运动。
其中:在观察身体时,积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不仅仅说蜗牛的身体,还有蜗牛的运动和应激反应。
或者:回忆环境,然后说说你看到的蜗牛、能不能画下来,说说蜗牛有哪几个部分?再真正观察一下,蜗牛的几个部分是怎样的?
观察蜗牛的运动时,点到细波浪状运动即可。将蜗牛放在卡纸上比放在玻璃皿中效果好。在卡纸上可以看到蜗牛留下的痕迹以及运动的方式,在玻璃皿上可以让学生在玻璃壁的下方观察,并用手摸摸蜗牛爬过的地方,略提黏液的作用。采用比赛的方式,请各小组比一比蜗牛爬的最快。
(2) 平时要注重管理教学常规,注重教学引导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于冗长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教学不够干脆,有重复学生回答的陋习,若是将重复的语言转为中肯的评价语言,及时注重对学生的表扬,通过活动和抑扬顿挫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部分原因是教学常规的养成。在平时课堂中,不注重学生的规范性,容易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之势。在学生回答和观察中,时刻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在实验材料上,将玻璃皿改成透明的塑料瓶。
(3) 重视学生交流和课堂小结
教学中,语速过快,评价语言不符合三年级小朋友的心智。恰当的语言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观察的真仔细”、“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等等,以柔制刚,严慈并济。
四、 总结反思
本课存在流程设置不合理、主次相当、教师语言过多,对学生交流缺乏评价等缺点,通过对流程的重新安排,将观察活动一体化,提倡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交流,及时引导和评价。对教学材料进行改进,采用编号和口令提醒规范学生常规,后几堂课相对第一堂效果好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