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世纪之交中国教育观念和思想的改革进程中,孙云晓无疑是一位领军人物。从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中日夏令营”风波,到本世纪之初关于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奔走呼喊;从“分数是学生隐私”的评判,到“家长应该称父母”的提议,孙云晓关于当代教育的话题常常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也震撼着众多父母和教育者的心灵。他以一位作家的敏锐,加之青少年理论工作者的深邃,更加以对青少年那种理性的、透彻的爱,在对当代青少年生存、学习、发展环境及状况深入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青少年权利价值、关于当代教育思想观念的精辟观点,也尖锐、强烈地批判了与时代发展相背离的现存教育在观念、体制、方法等方面的误区与弊病。孙云晓的一系列教育作品,是他对当代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真诚、系统的建议,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总结和阐述。
阅读孙云晓的教育作品,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于青少年儿童的信任和关爱,感受到他对当代教育深深的忧虑和反思,更能够领悟到其理论上的深刻及其独有的思想魅力。
首先,孙云晓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批判性。批判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的共同特征,是一种理论的力量所在。是孙云晓关于中日孩子夏令营的思考和呐喊,给了国人以“孩子的教育与综合国力”间重要关联的警醒和深思;是孙云晓关于孩子与父母之间位置、关系,乃至称呼等全方位的、多次反复的言论发表,让更多的国人更急迫地从儿童权利的视角去审视亲子关系,去反思在教育过程中自身的态度和方式;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
是孙云晓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进行的关于中国少年儿童学习压力、身心健康、同伴关系等生存状态的多项调查,提醒国人重视孩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状况,并从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角度,进一步认识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了“德育为什么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的重要思想。作为一项研究成果,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设计、结果的分析、对策的建议,都立足于对现实儿童成长问题,对教育,特别是家庭和社会教育中误区的质疑、反思、批评,都渗透和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对教育的反思是社会整体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反思与批判视角不一,多种多样。在众多的批判声中,孙云晓的批判不仅尖锐犀利,而且紧紧抓住了现存教育的根本弊病,即对少年儿童自身的忽略。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人类繁衍、传承知识技能的社会性行为,教育以社会为本,强调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这正是传统社会中教育社会功能的一种定位。正是这样一种过分强调,往往忽略甚至扭曲受教育者的个体人格,以至于酿造出中国教育的种种悲剧。孙云晓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涉及方方面面,但其核心紧紧抓住了这一根本问题,这也就使其批判在理性、价值、系统等诸多方面具备了理论批判表现在内涵上的生命力和力量。
其次,孙云晓的教育思想核心价值明确,凸显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儿童权利观念。近年来,孙云晓经常发表一些教育批判或问题的文章、言论,有的甚至震动社会;他还提出了不少积极的教育建议,有的十分生动具体。我们在《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中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内容。认真读下来,你会发现,孙云晓的教育批判和建议中,一直有一根主线,即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儿童权利观念。平常在我们眼里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在孙云晓那里,就有了新的发现,关键是他有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者的视角——儿童视角。他善于从儿童自身出发,去观察思考教育,去认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这就使他有了不同于一般的视野,也使得他的教育论述具有了面向未来的超前性和创新性。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功能、使命、目标,也影响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根本关系。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自由充分发展的功能,教育的目标逐渐定位于促进个体的持续性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不再是被动的被塑造者,而是具有发展潜能的、独特的、自主的主动者。在社会发展中,少年儿童往往会比成人更快、更直接地接纳新的观念和价值,也会因此与成人社会发生越来越多的冲突。孙云晓研究的儿童视角,不仅表现在他对当代儿童生存状态的多重描述,也表现在他研究整体上的一种超前与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当代少年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领域里,孙云晓很多时候充当的是一种儿童代言人的角色。这种代言,绝非简单地为儿童说话,而是代表儿童发展本质需求的代言,是面向未来的代言。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理论品质。教育理论的创新不在于提出什么新的、未曾使用过的方法,甚至是别人没有说过的观点、意见;教育理论的创新,最主要的是基本价值和核心理念,是体现在外在形式上的一种内在精神。孙云晓的教育理论,闪光之处恰在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