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0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巧用技术,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技术使诗意更美、诗情更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2:4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巧用技术,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技术使诗意更美、诗情更浓
海南省农垦加来高级中学王 颖 韦力海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它们富于生动凝炼的语言,清新深远的意境,优美和谐的音韵,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成为发展教育必须凭借的手段与条件,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于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与经验,阐述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一、补足经验,领会意境,体悟感情;二、诵读品鉴,品析意蕴,获取体验;三、适时延展,拓宽教学空间,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  信息技术  鉴赏品析  情感体验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字字珠玑,笔笔生花,精魂万卷,卷卷永恒,久而弥笃;同时,高中教材中,古典诗词的篇目占有相当的份量,有三个必修诗词单元和一个完整的古代诗歌选修模块。所入选的诗词都是经典作品,充满着书生文人的灵性与才情及其人生的独特体验。高中阶段,古典诗词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诗词作品进行语言的品读、意境的感悟、情感的品评,深入品味其中的诗意,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进而逐渐培养一定的鉴赏古典诗词的素养。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实践的纵向深入、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切实落实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何为有效?我认为有效即课堂的实效: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愿意听老师所讲的,有质的收获,有诗词知识方法的掌握与积累,进而形成相应的鉴赏诗词的能力。要实现这一实效,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中,对技术的运用要巧妙、适时、适当,有的放矢,使诗意更美,诗情更浓。
一、补足经验,领会意境,体悟感情
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尤其是古典诗词的鉴赏,非常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与审美感受,不同的学生会因各自不同的能力层次、知识积累及生活经验而产生不同的阅读体悟与感触。
课程标准提倡“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由此,在诗词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及生活经验对于他们深入品读诗词、领悟其中的情感意蕴进而体察人生至关重要。然而,限于种种条件,如地域、生活环境等,学生的知识积累及生活经验相对有限,对于诗词常见的某些意象,他们感知模糊。而意象恰恰是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概念,它是诗人表情达意的物象与凭据;不同意象的组合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深入意境,方可触摸诗人的深情,并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对意象的感知模糊,学生的想象没有凭据,他们便无法展开合理的想象。因此更无法进入作品中的情境中领悟感情、获取审美体验。
诗词的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对意象内涵的理解、对意境场景的想象与描述能力较弱,如《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冷清孤寂的意境及别后的孤寂、伤痛,还是的一些学生无法读懂,一开始我是有些不解,后来细想,觉得学生应当是缺乏相应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所致:没见过杨柳的轻柔,没品味过弯月孤悬的空寂,没感受过清秋晓风轻拂的轻寒,或许他们真的较难走进其中的意境,更难理解词人的情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2:45:10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诗词教学中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海南的地域特征、生活环境、民风民俗等,再加上日常生活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学生对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民俗节日等的认识模糊,这些势必会削弱他们对诗词的品析程度。如,没有见过北方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学生无法想象“层林尽染”的色彩的浓烈、场景的开阔及画面的层次感;没有见过长江的雄阔浩淼,学生很难想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中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皓月千里的春江花月夜的壮丽与素雅。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种的场景画面意境及情感,他们的兴趣不浓,鉴赏诗词的方法得不到运用与积累,也无学习效果可言。因为这是我们的体验,而非学生的品读感受;且以后他们将独立去面对与品读更多的诗词;直接告诉他们一个结果,不如通过相应的手段让他们直观地了解、清晰地认知其之前未曾见过的意象,以使他们能积累相应的知识经验与鉴赏诗词的方法。这时,我们就有巧妙以信息技术手段补足学生所缺乏的经验,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见”未曾见过的意象、图景等。
《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历来为人称道,其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包含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多数学生没有见过杨柳,没有真正看过飞雪,而这两个意象恰是深入理解诗句意蕴的关键。凡想象不能凭空进行,必须由所见之事物引发。这时,我们不妨借助技术,如以课件或以视频展示杨柳依依柳条轻拂、漫天飘雪的图片或场景,让学生对杨柳、飞雪形成初步的感知。“见过”了杨柳的柔姿,飘雪的蒙蒙,学生结合整首诗进行想象意境并加以描述:一个老兵,带着一身疲惫独自躅躅在归家的路途中;眼前冰冷的漫天飞雪让他回想昔日上战场时温柔婀娜的依依杨柳及当年送行的人;而今,杨柳不再,青春不再,或许家园也不在……几十年的荏苒时光就在今昔之间瞬间转逝。凄清孤寂的意境想象及场景的描述在多媒体的运用中得以具体化与形象化,想象与描述之后,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其中的意蕴:从青春到白发,从欢乐到痛苦,时间在一往一来、在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中积淀成人生的悲剧和无奈。展开想象、领会意境,进而领悟诗中人物的情感,即扣住了诗歌学习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长恨歌》中,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感情——“恨”是学习的重点,其中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表现唐玄宗回宫后对杨玉环的无尽思忆。学生很少见过桃李花开、梧桐叶落的景色,此时,同样运用多媒体加以展示,学生的想象就有了凭据,结合诗歌内容,他们能想象到玄宗独处宫中的肃杀、凄凉的意境,读到了玄宗悲难自控:面对清新娇嫩的桃李花开的乐景时的悲怆、独立梧桐叶落的哀景时的凄恻……
诗词教学中,类似的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补足生活经验的情况不一定很多,但很必要。因为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的补足,学生感知意象,展开合理的适当的想象,他们更愿意走进诗歌的意境并能挖掘出潜藏于静态文字之下的种种情感,并形成一定的精神积淀。有了这些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以独立地解读与鉴赏更多的诗词。当然,不是所有的诗词的意象、画面、意境都要在多媒体上显现,因为,诗词的意境、情感多是需要独自安静地细细品味,由此,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补足生活经验不可滥用,而要用得巧、用得适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2:45:15 | 只看该作者
二、诵读品鉴,品析意蕴,获取体验
   诗缘情而发,每一字、一词、一句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古典诗词 “形美、音美、意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悦耳,意美以感心”,透过这三美,我们可以洞察每位作者的心灵世界、人生体验与世态万象。其中,平仄、押韵、对仗使古典诗词具备了其他文学样式所没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叶圣陶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由此,古典诗词的学习中,通过诵读,理解诗意,进入诗境,赏析意蕴情感,获取品味诗词的美的体验与享受,应该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方式。
古典诗词教学中,我力求能在课堂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没有诵读,再美的诗意也出不来。诵读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现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个性的解读。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层次各有不同,由此他们对同一首诗、词的理解程度与角度不同,且每个学生的读音大不相同,他们诵读中对语气语调、轻重缓急、情感节奏的处理也不尽相同,所表现出来的“音”恰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在能让学生展示其对诗词的独特诵读与理解上,我认为信息技术的介入很有必要。
现如今,网络上都有高中教材中古典诗词篇目的诵读素材,且有不同的诵读版本,这就为古典诗词的诵读学习提供了极好的资源与很大的便利。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篇目的学习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下载好的诵读音频或视频素材,在课堂上展示,引导学习进行有效的诵读与学习。
学习《雨霖铃》时,我先要求学生在扫除字音障碍、理解基本词义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学生的朗读语气、情感显平淡,没有轻重缓急、停顿恰当的处理,由此无法在朗读中走进词的冷清孤寂的意境,领悟词人凄恻缠绵的情感。尽管我进行了范读,但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此时,名家或网络上好的诵读素材的范读与引导就很有必要了。于是,我播放事先下载的flash视频朗读,其中有与词作内容、场景相配的使人能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图片、有朗诵者低沉厚重而缓慢的叩击心弦的音调、有低徊凄恻的古琴乐曲,这些都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我要求学生先听、看,接着对朗读材料进行点评,然后跟读。有了典范的引导,我再要求学生结合其深入品味词的意象、意境,努力琢磨词人的情感进行朗读。反复朗读之下,多数学生能读出冷清孤寂的意境,能在读中品出词人孤寂悲恻、人生离别的无奈。
再如《将进酒》,学生对一些词、句缺乏感性经验,或对李白的经历际遇没有深入的了解,很难读出李白的豪迈奔放恣肆洒脱的风格,难读出其豪迈洒脱掩饰之下的深沉无奈与不平。同样,可以借助名家的朗读如濮存晰的朗读视频作为典范进行引导。
如今的高中语文诗词课堂上,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少,除了老师的原因,学生自身也有许多因素。学生可能有朗读的欲望,但羞于启齿;或因对诗词的理解粗浅、缺乏相应的生活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不能直接观察和体验诗词中画面场景、不能透彻领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与蕴含的情感,由此朗读显得干巴平淡,应付敷衍。此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朗读的引导与帮助:把音乐与图片相结合,借助音乐的魅力,展示直观化、具体化的画面,创设与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使学生走进情境,自然地、真正地用心去朗读诗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2:45:21 | 只看该作者
如《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中,春、江、花、月、夜五景营造了不同的意境,诗歌有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哲理思考,有思妇游子两地的对月相思。因为缺乏直接的生活体验与经验的积累,无论我们说此诗意境有多美,情感有多深沉,学生仍品味不出、吟诵不来。课前,我制作了一个flash:寻找与诗歌内容、情境相配的多张图片连缀成动画,配以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朗读前,我请学生先闭目聆听,结合诗歌的内容与曲子的节奏与情调,想象画面;接着请学生看、听flash,再结合之前的聆听感受,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处理好语气语调、轻重缓急等;然后再让学生分段进行朗读。有了音乐的渲染感召、画面的牵引刺激与合理的想象揣摩,在视、听环境下,多种感观的同时触动,学生获取较为深入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情绪产生波动,也能慢慢读出了点味道;个别学生在朗读中能品出诗中的意蕴、哲理与情感。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诵读就是学生对诗词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借助技术进行诵读,学生更能摹诗词之意境、品诗词之情韵,获取更多的自我的审美体验与享受。

三、适时延展,拓宽教学空间,优化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这意味着,教课文和学课文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全部,学教材中的诗词也不是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唯一途径。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文,引导他们把从学课文中所掌握的方法、积累的经验与养成的习惯等运用到课外的更多的诗词鉴赏中,或通过更多的相关文章的阅读获取鉴赏诗词的素养,将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置于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由此,结合教学内容实际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很有必要,通过拓展延伸,学生品读更多诗词,使教学的空间、容量更加的宽广,并不断积累知识、方法与经验。在拓展延伸上,网络可以显示出它特有的便捷与“海阔天空”。几年前,我们学校已建成局域网,并实现每家每户、每间教室自由“网”来,这为诗词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诗经•采薇》中人物的情感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为了让学生能深入理解,我可以借助网络进行链接延展,把与此诗内容、情感相似的诗歌引到课堂中;或课前把这些诗歌打到PPT中,教学中把它们推荐给学生,这就比抄写在黑板上更省时省力,且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我引入汉乐府叙事诗《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一个老兵的情感;还引入初中学习过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引导学生将这二首诗与《采薇》在内容、情感上进行类比鉴赏,这可以丰富学生对战争题材的诗歌(边塞诗)的内容与情感的认识,对今后学习边塞诗或高三的诗歌复习将有一定的帮助。再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可以引入他的其他词作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学生更能理解身为亡国之君,李煜无尽的故国之思、深沉的悔恨与人生的无奈,理解为什么会有“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的评价。
再如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时,我同样通过网络链接向学生推荐了安意如的古典诗词品读集《人生若只如初见》中对《长恨歌》的解读。阅读之后,学生能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对李隆基、杨玉环及其爱情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也可以感受到安意如独特的品读视角、细腻从容又略带伤感的文笔,间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2:45:26 | 只看该作者
将信息技术融入古典诗词教学的实践中,我认为在高三的古典诗词的复习中,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知识的延伸拓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网络的海量信息中,经过细致的甄选,我们可以灵活地把某一诗歌知             识点的许多知识、信息汇聚,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了解、阅读、掌握更多有用的信息。如复习“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一知识点时,我搜索近几年高考中考察到这一知识点的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及题目进行延伸链接,可以投影在课前搜索到的打到PPT上或文档上信息,也可以在课堂上即时网络链接。围绕这一知识点,我链接的诗歌、题目有:《春行即兴》(李华,2005年全国1卷)《山中即事》(王维,2008年天津卷)《春日秦国怀古》(周朴,2011年海南卷)《春江晚景》(张九龄,2012年上海卷)。通过对这四首诗的题目设计角度的分析及对诗歌的解读,学生能认识到这一类型的题目的答题步骤、要求,意识到规范答题的重要性;同时,也能认识到,什么内容、类型的诗歌可能会考察到这一知识点。这样,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能较有效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积累一定的鉴赏方法。
诗词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不能刻意而为,不是每首诗歌都能延展,都能拓宽教学空间,优化教学效果。我们要以诗歌的学习重难点及学生的“学”为基准,把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词品读鉴赏、能给学生一定的经验积累或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能为学生今后的诗词鉴赏奠定相应基础的的诗词、文本引入课堂,拓展学生视界,启迪学生思维,使之获得阅读感触,积累鉴赏方法,以提升诗词鉴赏的能力。

有人说:多媒体课件是老师“嚼过的馍”,它是通过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和“花样”的包装后的“教师意志”的倾泻,是一种现代化手段的“灌输”和“填鸭”。这一说法虽有失偏颇,但也给我们一定的警醒:一定要合理、适当、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使之为语文教学服务,切实有效地帮助与提高学生的“学”。信息技术应用于古典诗词教学,其主体是诗词教学,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也不能解决诗词教学中的一切问题。信息技术是很好的辅助工具,但它不是万能的;信息技术与诗词教学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1+1=2。用得巧,其效果会等于或大于2;反之则不然。如果技术用得合理、巧妙、精当,在技术的辅助引导下,学生就能倾情地品味诗词的意境,倾心地品读诗词的深层意蕴情感,鉴赏出诗词中无限的诗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04: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