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初步探索优秀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目前,“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适当与否”、“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学习方法能力高低”、“利用信息技术软件制作的网络课件制作是否科学合理”是制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三大因素,其中教师的理念与教学方法、手段是根本性,网络课件是物质基础,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学习方法是关键。要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三大问题,课堂教学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初步探索
21世纪世界已联结为一个精密的网络。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无疑为教育战线带来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我校先后筹资数万元,为老师办公室配备了电脑,,这二年又学校出一点,老师自己出一点分批给各位老师配备了电脑,同时学校还配备了打印机、一体机、刻录机、扫描仪等相关设备,建成了多功能网络教室,架起了卫星小站,架通了“校园网”,引进了宽带,并将教育电视节目同时送入了所有教室,形成了“天网”(卫星宽带)、“地网”(互联网)合一,数字、视频同行的网络系统,并将教室换上了34寸彩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然而,如何有效发挥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已成为学校教育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校从 “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加强学科内容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两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优势在于,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实,电影、电视、VCD等都是多媒体,只是少了计算机具有的人机交互性。多媒体计算机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能立即进行反馈,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展现事物结构、渲染课堂气氛,创设问题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声母“d”,其形与“b”相近,学生容易混淆,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我们设计马儿在大漠中飞奔的课件,让学生看看“d”形的蹄印,写一写字母“d ”。然后再出示“p ”及小孩子泼水图、“b ”及带天线的收音机图,学生在形象比较中自然而然地搞清了“bd”与“P”之间的外形区别,并涉及一些相关的拼音游戏,让小朋友们在欢乐的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拼音字母的巩固,新奇的教学情景使抽象枯燥的拼音教学趣味盎然,学生很容易便读准了音,记住了形,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数贴近儿童生活,但也还有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其中不足。如《太阳》这一课中,“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壳的运动,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化石、煤炭形成过程、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如《詹天佑》一课中,两种开凿方法以及“人”字形铁路的工作原理比较抽象,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就把复杂的工作原理在短短的几秒钟内演示得淋漓尽致,使学生一目了然。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教材中所描绘的一些情景,学生绝大多数没有亲身经历,不易产生情绪体验,这直接影响思想教育的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活跃起来,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导入新课时,播放设计好的课件:在凄凉的哀乐里,长安街上徐徐开来周总理的灵车,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眼里噙着泪水,泣不成声。这样声光并用,化静为动,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为更好地探究课文奠定了基础,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对于枯燥无味的内容,学生的情绪总是消极被动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乐趣。如上《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用幻灯片来演示长长的葫芦藤,可爱的小葫芦,雪白的小花以及跟葫芦有关的根、藤。我们给葫芦施肥浇水后,养料被根吸收,通过藤送到叶子,叶子被阳光照射后,把养料加工成葫芦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这样葫芦就慢慢地长大了。这时教师把葫芦叶子的中间加上了蚜虫,用动画来显示一只只蚜虫是那么开心地啃吃叶子,聪明的学生一定会想到: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没长大就落了呢?学生会很有兴趣地去寻答案,得出结论:叶子生了蚜虫,蚜虫吃掉了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没了养料,葫芦就会慢慢地“饿死”了。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再加上生动的动画效果,自然兴趣就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