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学习中的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12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语文学习,既有外显学习,也有内隐学习;语文知识既有显性知识,也有缄默知识。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获得的指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是普遍的心理现象

    (一)什么是内隐学习

    北大教授沈政在《脑科学与素质教育》一文中曾举过这么一个例子,可请一位朋友到你家作客,先跟他在客厅中聊天,客厅墙上挂许多字画,但你们并不谈及墙上的字画。随后请朋友到另一间屋子,拿给他一张写满许多偏旁、部首的半个汉字的纸,请他用笔把这些半个字补笔成完整的字。统计他的补笔结果就会发现,这些字中许多是客厅字画上的字。然而你问他是否按客厅字画上的字完成的作业,他会说:“客厅中有字画?我怎么没看见!”无意中映入眼帘的字,竟在随后的补笔任务中无意中冒了出来。

    沈教授例举的学习现象就是“内隐学习”。从上述例子可以体会到,内隐学习就是在没有意识努力的情况下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不要付出意志努力,还没有采取问题解决的策略,就获得了知识。内隐学习是相对于外显学习而言的。外显学习是有明确的目标,须经过意志努力,还须运用一定的策略的学习。

    无意识性,也就是自动性是内隐学习的基本特点。

    (二)什么是缄默知识

    华东师大教授庄锦英在《关于缄默知识的基本特征刍议》中举过怎么一个例子:你能够巧妙地骑着自行车前进,拐弯,越过各种障碍。可是你究竟是怎么驾驭自行车的,你为什么不但能保持平衡,而且可以让自行车自如地前进?

    我们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怎么骑自行车的知识,但究竟如何让使车保持平衡并使它前进,则必须有赖于个体的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自如地骑自行车了。很显然,这种体验是难以言传的。也就是说,有一种难以说清楚的知识在起作用。因为它的难以用语言清晰的表述,所以称为“缄默知识”。

    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眼前有景道不得”,是李白面对黄鹤楼崔灏题诗发出的感叹;“心中有识说不出”,是缄默知识的生动的注脚。缄默知识是相对显性知识而言的,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就是显性知识。

    不可言传性是缄默知识的基本特点。

    (三)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的同与异,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两者的共同点:都具有自动性的特征,都和内隐认知有关,都和外显认知相互作用。

    2、两者的区别:内隐学习强调的是过程,缄默知识强调的是结果;内隐指的是无意识与无目的,缄默更多的是强调“不能言表”。

    3、两者的联系: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的特点,它学到的知识并不全部内隐,也包括可以言传的知识。此外,学习过程不内隐,而学到缄默知识的现象也广泛存在于实际的学习生活中。

    二、汉语文特点,以及课标教学目标的三维性决定了它必须与内隐学习、缄默知识相伴而行

    (一)汉语文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与内隐学习、缄默知识结伴而行

    汉语是表意文字,“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

    1、意合性

    “以意会而相联,以事理而相合”是汉语的特点。比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的前三句由九个名词简单排列而成,且相互之间没有其他语法成分连接,但是这些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浑然一体,构成了意境深远的山村秋景图,收到了言简意丰的效果,作者所凭借的就是意合法。

    2、具象性。汉字是象形文字,具有象形性和表意性,每个字都具鲜明的形象。比如,“火”,可以使人仿佛看到火焰升腾,“雨”总能使人想象的出天上掉下的点点滴滴。以汉字为语素,用形象比喻的方法造词,是汉语具象性的又一个表现。比如:布谷鸟、火红、雪白、牛脾气、敲门砖、矛盾、吃醋、鸡眼、吹牛、狐疑等。绘声绘色,形象鲜明、很容易引发想象。在连句成段成篇时,“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抒情,是汉语具象性的另一个表现。比如前面例举的小令,前三句构成了萧瑟悲凉的意境。

    汉语的意合性和具象性的特点,使得汉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重整体综合性与直觉性的思维习惯。反过来,重整体综合性与直觉性的思维习惯也直接影响着汉民族对汉语的学习。养汉语文能力,就要侧重培养整体把握能力和语感,正如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在整体把握能力和语感形成的培育过程中,需要的是学生对言语作品的直觉体验、感悟和整体感知。比如,诵读和涵泳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它通过对文章的不断阅读,使学生内隐地获得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而对培养整体把握能力和语感来说,内隐学习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课标的教学目标的三维性决定了它必须与内隐学习、缄默知识相伴而行

    新课程语文,要培育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目标就不能是单一的知识与能力,而必须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比如,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其间 “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大体把握诗意”属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则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汉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尚需要更多的内隐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更需要内隐学习的参与,教师要用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熏陶学生,用优美的语言,优雅的举止,良好的班风,校风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学生获得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的指导策略与方法。

    (一)营造书香环境

    1、开展读书活动。宏观上,要由政府倡导,各部门推动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可从“全民读书月”开始到“全民读书年”,让“读书光荣,不读书可耻”深入人心,形成全民读书的浓郁氛围。在全民读书氛围中,儿童常年浸润于书香之中,在识字启蒙后,他们就会喜欢上阅读,在大量阅读中进行内隐学习,积累大量的缄默知识。中观上,教育系统要开展“儿童读书计划”活动,把读书活动推广到学校和家庭。微观上,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同伴阅读活动,亲子阅读活动等。人教社王林博士正在倡导和引领实践的萤火虫读书会是营造班级书香的有效方式,值得借鉴。比如,要有班级的学期读书计划,每月向学生推荐书籍,每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每学期评选一次“读书之星”等。

    从第一学段起就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直至小学毕业,六年时间可初步形成集体缄默知识,其中有读书氛围的形成,读书方法的交流,情感的熏陶,审美情趣的陶冶。班级读书会形成的集体缄默知识,将成为一所学校的优良的学风、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减少功利性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老师的指导,应使学生尽量减少功利性阅读,不去刻意追求读书、写作的立竿见影。如果老师追求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的立竿见影,学生就会去多读作文选之类的书;老师追求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立竿见影,学生就会去多读短文练习之类的书。只有淡化阅读的功利性,学生才会去多读文学性作品、科普作品,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学的熏陶,科学的滋养。

    指导课外阅读,应没有直接的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自由阅读中追求 “感觉”,追求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追求对生活生命的感觉。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引导学生把热爱阅读和热爱生活结合起来。当学生愿意在匆忙中回顾一眼路边的小花小草,愿意关掉流行音乐去聆听燕子的呢喃,他们也许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又是一年芳草绿”,他们也才真正收获了阅读的愉悦。

    喜欢阅读,大量阅读,其实就是在积累内隐学习。当经历一定数量的强内隐学习训练之后,学生掌握的缄默知识渐渐地会越来越为意识所接近,以致于最终在内隐加工强度的某一点上内隐和外显两种加工接通,彼此迅速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学习效率最高。比如,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假如能以大量阅读作保证,学生在七读八读中积累了有关体会句子含义的感性知识,一到接触体会句子含义的显性知识,就可能一点就通,一学就会。

    功利性阅读,指向的是知识与技能,如阅读知识与技能、作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外显学习。非功能性阅读,指向的是情感的熏陶,和阅读、写作的程序性知识的体验。伴随学生大量的非功利性阅读过程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因学习,产生缄默知识。

    (二)协调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共存于每一次的认知过程中,两者或相互协同或相互排斥,促进或延缓个体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协调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

    1、把内隐学习融进教学目标

    把内隐学习融进教学目标,除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目标必须比较明确,要有量化和程度的要求外,程序性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则要求适当模糊。比如,《白鹅》的教学,教学目标中“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抓住特点写的方法”和“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是程序性知识,学习和体会的“度”是比较模糊的;又如,《月光曲》的教学目标中,“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是情感性、价值性目标,感受、体会到什么程度,也是比较模糊的。在含有内隐学习的教学目标的导向下,要采取相应的有利于结合内隐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比如,从情感的维度切入课文内容的策略,语言的品味与感悟的策略,引导想象的策略等。

    2、在外显学习指导过程中渗透内隐学习

    (1)建立民主、和谐、发展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话性语文教学已逐渐为老师所接受,民主、和谐、发展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语文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保持开放,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内隐学习的无意识性,缄默知识的自动性,都要求更为宽松的环境。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是外显学习的需要,更有利于内隐学习的深入。

    (2)在外显学习指导过程中多角度渗透内隐学习

    百年来,几代人对汉语文教学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总结了汉语文的读写规律。掌握读写规律,用读写规律指导读写和重感悟重整体感知可以相得益彰。小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必须把基本的读写知识教给学生。

    学生要学习的读写知识,是外显学习指导的主要内容,老师要胸有成竹。我们要特别重视课标教材中的“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 第一、二学段在“我的发现”安排有关字词句的读写知识,第三学段则在“交流平台”中安排有关篇章的读写知识。老师对这些知识要心中有数,随课文渗透有关知识的学习指导。此外, “九义”教材对外显学习的指导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读写训练项目,体现了基本的读写规律与读写方法的外显学习的指导,比如,怎么分段,怎么概括段意,怎么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怎么概括主要内容,怎么归纳中心思想等,教材中体现的方法都比较简便,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加以借鉴,应用到外显学习的指导中。

    内隐学习,要怎么渗透到外显学习过程中呢?

    一是留给充裕的读悟时间。初读课文时的直观式感知,要留给比较充裕的时间,初读要充分;精读课文时,学生在深入问题式整体感知时,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涵泳体味;课的适度拓展,或仿写或引申阅读,要舍得花时间。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读书感悟,就有可能在外显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较多的内隐学习。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这就要求深入备课,大胆取舍,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二是渗透语感培养策略,进行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涵泳体味,或者联系生活经验体味,或者在联想想象中品味,或者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更具体内容可参阅拙作《语感研究新思维》(《福建教育》2003年3期)。

    三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近年来,多媒体在一些公开课中的滥用已经引起有识之士对多媒体使用的诟病。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适时适度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有利于外显学习的突破难点,而且那美妙的音乐、鲜明的画面还能潜意识地影响学生。

    四是充分发挥教学语言艺术的作用。形象化的言语,睿智幽默的言语,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因文而异,指导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指导,要因文而异。从学法指导的层面说,学法指导关键信息明显的课文,在内隐与外显的协同效应中,外显学习的贡献比较大,因此要侧重进行外显学习的指导。比如,指导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能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的,要指导结合时代背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要指导联系上下文;须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的,要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学法指导关键信息不明显的课文则更适合内隐学习,要侧重运用内隐学习的指导策略。如,课文结构复杂的课文,表现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课文,情感特别丰富的课文,则适宜内隐学习,老师要舍得腾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涵泳体味。从文体的层面来说,说明文外显学习指导可多些;叙事性作品和诗歌内隐学习的指导可多些。在叙事性作品中,抒情散文与哲理性散文的内隐学习指导又可再多些。从课型来说,略读课文的内隐学习的指导可多些。因文而异的内隐学习指导,要多指导学生涵泳体会,体验感悟。体验教学的策略:一、提供情景,激发兴趣;二、放手实践感受,自主体验,三、相互交流,体验内化。常用的体验方式有感情朗读,视听欣赏,角色体验,情景模拟,放飞想象等。有关内隐学习的研究证明,适宜内隐学习的内容,假如用外显学习的方法去指导,反而会降低学习的效果。

    4、建立有利于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获得的评价机制

    内隐学习的产物多数是缄默知识,外显学习的产物也可能是内隐,是缄默知识,因此,对每个知识点,老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会,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概括主要内容,体会中心思想、领悟表达方法,是程序性知识,既有显性知识的成分在里面,更有缄默知识在里面,都不是靠所在课文组的教学就能完成的,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技能。因此不一定把上述知识列入单元测试,假如非测试不可,选文要浅,要低于同单元略读课文难度。

    5、指导促进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据研究,实现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是知识创新的关键。我们可以从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转化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知识间的转化可以通过联合化,内在化,外在化和社会化模式实现。联合化,是将孤立、零散的显性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的显性知识;我们可以凭借“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中所提示的读写知识,在所在课文组和前面的课文的教学中渗透学习,适宜作为显性知识的,要指导外显学习,然后在“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把零散的知识整理为比较系统的知识;内在化,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缄默知识的过程,可以将显性知识具体化到读写实践中,通过反复的实践促进内化,比如,学习了如何体会课文的情感,就可以在后面的课文的教学中,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掌握“体会文章情感”的程序性方法;外在化,是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模糊的,未被意识到的知识变得明晰起来,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显性化,“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中的知识,在所在组的课文或前面的课文中有的就不适宜作为显性知识进行指导,而是进行内隐学习,感知相关的语言现象,而到“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的教学,才把知识外显化。社会化,是从缄默知识到缄默知识的过程,它通过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实现缄默知识在不同主体间的流动和转移,我们可以在组织班级读书会的过程中,倡导“同伴阅读”,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同伴阅读中,在小组合作中,情绪互相感染,成果相互激励。

    综上所述,我们要根据汉语特点指导内隐学习和获得缄默知识的学习,使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相辅相成,使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互为补充,使学习语文的过程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6509字)

主要参考文献:

1、脑科学与素质教育  沈政 《教育研究》1999、8

2 、关于缄默知识的基本特征刍议  庄锦英 《基础教育》 2005、9

3 、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 郭秀燕 《教育研究》2003、12

4、国外缄默知识研究述评 吴晓义 《外国教育研究》2005、9

5、论汉语言特点对语文学习的影响  金业文 《云南师范大学》2004、2

                            刊于《福建教育》2007、6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4: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