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厌学归因调查报告
旺苍县七一中学:李尧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快速迈入小康社会。然而,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多方面的原因,中学生的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⑴大批厌学学生的存在,严重抵销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所做的努力,而且厌学行为具有可怕的传染性,危害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对学生中的厌学现象没有高度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克服,就会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 厌学 归因理论 矫正对策
一、目的及意义
近些年来,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快速迈入小康社会。然而,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多方面的原因,中学生的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⑴大批厌学学生的存在,严重抵销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所做的努力,而且厌学行为具有可怕的传染性,危害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对学生中的厌学现象没有高度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克服,就会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厌学的涵义
厌学指的是学生对于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其表现为:学习兴趣低落,学习行为懒散,学习纪律松驰,学习不刻苦,学习成绩常常不及格或勉强及格。⑵其实质是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动机是推动或激励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因素。
(二)理论依据
学生厌学现象已引起教育专家、广大一线教师高度的注意,并进行了深入的细致研究工作。但是,现有的资料还不能使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学生厌学行为的原因。本文则试图将归因理论引入这一领域,即以归因理论为指导,以厌学学生为对象,对厌学行为做专题研究。
归因理论⑶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成绩差的学生多把失败归于可受意志控制的努力因素时,会表现出乐于接受帮助,而且进步较快,而那些把失败归于难度和运气等外部因素的学生,则表现出不愿寻求帮助,不愿作出努力,并且缺乏动机。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三维度模式
韦纳将以上因素和三个维度结合起来,组成如下“三维度模式”,见下表。
归因的三维度模式
三维度 内部的 外部的
稳定的 不稳定的 稳定的 不稳定的
不可控的 可控的 可控的 不可控的
四因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易 运气好坏
韦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划分成三个维度,比海德的思想有所发展,并且有助于人们对成就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他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一个人把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那么以后考试还会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能力是一个稳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那么以后考试就不大可能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运气是一个不稳定性的原因。
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不甘于失败,坚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认为努力与成就没有多大关系。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特别是归因于能力不足。成功则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结果,如任务难度不大、正好碰上运气等等。
作为对成就需要理论的一个补充,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过分地归因于这一因素会使人产生“守株待免”的坚持行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为的。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韦纳认为,教育和培训将使人在成就方面发生激励变化并促进激励发展。培训的重点是教育人们相信努力与不努力大不一样。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的选取
研究对象。县级城市为重点普通初级中学中厌学学生。
厌学学生的选取方法。第一步,请班主任老师和班长、学习委员对班级每个学生进行评定。厌学的参考标准是:学习兴趣低落,学习行为懒散,学习纪律松驰,学习不刻苦,学习成绩常常不及格或勉强及格等。第二步,将班主任老师和班长、学习委员意见一致认为是厌学学生者,定为被试,否则淘汰。第三,再让所选的厌学学生答卷作自我判断,把被试的答案与班主任老师和班长、学习委员的评定对照,取一致者为被试。本调查根据以上方法,从初中2015级4个班44名、2014级4个班46名、2013级4个班24名,共114名作为被试。
(二)归因分析问卷的编制
为了对初中厌学学生的厌学行为归因特点进行研究,我们采用22项厌学原因(从开放式问卷的近百条厌学原因中归纳、整理出22条)作为归因分析问卷(“统计表”),对选定的114名(发出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4份)被试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由22项厌学原因随机排列组成。为补不足,问卷的最后一项留有补充空格,由被试填出他认为22项中未包括的厌学原因。问卷是让被试对每项厌学原因的五个等级答案:最重要、很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和不重要做选择回答。这五个等级分别记分为:5分、4分、3分、2分、1分。为排出22项厌学原因对厌学学生影响作用的轻重次序,我们对各项原因进行加权分数处理,加权分数越大,该项原因对厌学行为的影响作用越大。根据各项原因的加权分数多少,排出等级顺序。等级为①者,影响作用最大,②、③逐渐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