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科学教学优秀论文 用“生活实验”点亮初中科学实验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21:0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欣赏 用“生活实验”点亮初中科学实验课堂



                                 湖州十二中     费月芳



摘要:用“生活实验”来辅助初中科学教学,是促进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培养有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从科学走向大自然”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实践活动中探索科学知识,不但可以活化学生学习到的间接经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活实验      科学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要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科学和自然,较为全面地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获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而实践能力的实质就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科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验能力、制作能力、调查能力、以及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科学新课程在教材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究机会,也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实验的指导有利于科学实验课堂的延伸。

一、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加强科学教学与科学、技术的联系

科学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关的,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知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逐步领悟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通过科学探究而不断发展。还应当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是一项人人都应当关注的社会事业。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以及对科学的良好情感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并由他们来推动社会、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2、有利于形成开放的科学课堂空间

以学生为主体,高度重视学生在广阔的科学课堂空间中,充分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主要途径。通过生活中的实验活动,有利于改变过去那种知识单一型和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活动课并存的,课内外、校内外的全方位的开放式课堂空间。

3、有利于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能力是观察、思考、实践、创造的综合。因此使学生提高能力的途径有四步,一是学会观察,二是学会思考,三是学会实践,四是学会创造。在科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实验”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观察、思考、想象并亲自动手制作,再加以创新。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摄取知识、应用知识,从中获得了相应的能力,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用“生活实验”点亮初中科学实验课堂的途径和策略

1、优化实验形式

对学生而言,学习就意味着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只有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实验教学必须优化实验形式——立足于做,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两种新的实验形式:

(1)课堂上改一些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为师生合作或学生探究性实验——扩展实践的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把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或学生探究实验,学生就可以自己动手做实验,将有关的实验现象看得一清二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的制法时,可提出“你能当一个小设计师,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设计出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吗?”学生们都表现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这时教师再次强调决定气体发生装置的因素,联系制二氧化碳的原理,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最后把他们的设计展示出来,并让学生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和他们所设计的装置的优点。教师对学生的设计都给以点评,充分肯定其设计中的优点。学生在完成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后,把自认为最有创意的想法展示给同学和老师看,他们的心情是十分愉快和激动的。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自己的设计成果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后,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加强了,为今后主动学习科学又迈进了成功的一步。

(2)改课堂实验为课外实验和家庭实验——增加做的时间,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课堂45分钟毕竟有限,课外活动和家庭实验在时间上比较充裕,形式上也比较灵活,还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便于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自我调整、自觉自理的能力,增强自主意识。可以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做想做的实验,以及通过实验来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利用生活经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例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碳和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如何用厨房里的物品设计熄灭蜡烛实验;如何用废弃的物品医疗器械如注射器,药水瓶、旧电池等设计一些气体制取和性质实验装置,这些小小的创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21:04:09 | 只看该作者
2、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最富创造力,而创新是以丰富的科学知识为基础,广泛参加实践活动。我们利用学校已有的科技节活动,多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对于爱搞创作或喜欢发明的,以及对某一活动非常入迷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主要科技活动方法有:

(1)小发明作品讲评

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作品展览,聆听科技讲座,优秀发明作品点评等。通过讲评优秀的小发明作品(包括已获奖的部分作品),使学生认识发明创造的含义、作用、意义,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

(2)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创造的可循思路

金点子

征集方案

创造设计

创作实践

信息反馈

发明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发明创造的一般过程,形成一定的思路。我们引导过程如下图:









(3)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

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通过开设讲座,上网查询资料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检索科技资料的方法,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认识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探求高效地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途径。

(4)开展科技实验

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科技实验是学生将课本的科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如:水、土及日用化工品的pH值测试、水混浊度的测试、家用简易灭火器制作、简易火灾报警器的制作等等。将科学知识有机地强化、深化,并在实践中获得更广、更多的科学知识,认识探索自然的科学方法,培养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组织实际创作实践

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和条件,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让学生用生活中废旧的材料进行实验仪器及模型的创作。例如可以引导学生用废旧材料创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小天平、杠杆、潜水艇等。另外还可结合教材内容开设实践活动课。例如学过“安全用电”后,训练学生安装维修照明电路;学习简单机械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各种形式的简单机械,并研究其特点。

3、合理安排实践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实践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下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和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主要步骤“提出问题 → 设计方案 → 实验过程 → 得出结论 → 应用 ”。一般情况下,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查询资料设计出方案,选择合理的方案实施,从实施过程中,在老师的参与下自主总结结论,发现规律。如在学习了浮力的有关知识后,开展这样一个活动:“如何简单测出一只瓷碗的密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了许多方案,一种常规的方法是先用天平称出瓷碗质量M,再用排水法测出它的体积V,再根据ρ=M/V计算出它的密度;还有一种方法更简便,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设计的:先用一只大烧杯装满水,将瓷碗漂浮在水面上,测得溢出水的体积V1,根据阿基米德定律,碗的质量M=ρ水V1,再将瓷碗沉入装满水的大烧杯,测得溢出水的体积V2,即瓷碗的体积V,根据ρ=M/V=ρ水V1/V2,只需知道二次溢出的水的体积比就能知道ρ。教师评价了这两种典型方法,肯定同学们想法的同时,提出第二种方法,原理复杂一些,运用知识面广,但可操作性强,用到器材简单。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参与兴趣增强,从实验进行到得出结论,又认识了一种测密度的方法。经过这样的实践,同学们思路渐渐开阔起来。

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居民都购买了商品房。然而许多人兴高采烈装修好入住以后,有的感觉身体不适,有的感觉呼吸不舒畅,更有甚者生病住进医院(报纸有孕妇住进新居后流产报道)。有两男同学想能否用我们身边的植物来监测空气中甲醛的污染程度呢?他们想到植物种子的发芽和空气、水分都有关系,能否用种子的发芽程度来监测空气中的甲醛程度呢?于是他们在老师和有关环保专家的指导下,利用身边常见的植物种子(豌豆、黄豆、油菜籽、白菜籽、蚕豆、萝卜)进行了从植物种子的发芽状况来监测家居中甲醛含量的研究,以及用小动物仓鼠在甲醛浓度较高的环境下生存一段时间,观察其反应情况。两位同学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家庭装修过程中油漆的主要成分和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实验探索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有了一定的结论。通过这次实践,两位同学都认为收获很大,引起了他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他同学在观测中也提高了科学实验的很大兴趣。因此,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步入了科学探究过程,使自己成为一名探索者、发现者,这样的学习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组织开展科技竞赛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在实践活动中提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现个性的机会,以自己的方式,通过自我选择,自我调控,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如在“生活实验”竞赛中,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脑,展现自己的构想。908班的张玉旭同学平时比较偷懒,上课注意力也经常不集中,在这次竞赛中,他利用热空气的原理做的“旋转的奥运”非常漂亮,得到全体学生的一致肯定。从这之后,这位同学在课堂上一改过去的坏习惯,专心、认真地学习,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有很大的进步。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以展现自我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1)“小创作”竞赛:于每年11月份布置到每个班,通过挖掘日常点滴中奇思妙想,在1月份开展校“小创作”作品评比。

(2)标本制作竞赛:在平时注重学生对自然现象观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标本,进行标本制作展览。

(3)科幻画竞赛:由美术老师牵线,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融入作品,有更大感召力,及时展示,激发更多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意识。

(4)应用科学知识竞赛:每年市科学知识竞赛,根据因材施教原则,选拔出一批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有计划辅导,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竞争意识,在这两年的市科学竞赛中都获得了可喜的好成绩,2006年有一人获得市“飞英”二等奖,2007年有一人获市一等奖、二人获市二等奖,并都获得参加省竞赛机会。

5、及时展示实践成果

凡获得区级以上的,我们在展览室展览,在校门口“电子”显示。在校级科技活动中获奖的作品,及时在校宣传窗中进行了展示,在校电台、广播站宣传获奖情况。通过展示来创设科技实践活动的氛围,以学生的实践效果来激励一批又一批学生参与实践,探索科学奥秘。

三、用“生活实验”点亮初中科学实验的体会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进行生活中实验的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与科学、技术、社会结合紧密的科学知识。新教材中活动内容非常丰富,而且除了教材外,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现代科学技术中的素材也很多,而学生的时间和经历是有限的,我们在进行活动时,要合理选择活动内容,做到以下几点:

1、内容深度要适度:依据新课标、新教材来选择符合规定的活动内容,如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等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部分。对一些涉及很深的现代科学知识,感觉学生活动起来有困难,不符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就大胆舍去,力求做到深度合适,广度适当。

2、内容多少要适量:所选用的活动内容,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和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活动内容不能过量,活动次数不能过于频繁,不能给学生带来负担。做到和教学内容同步协调,恰到好处。

3、内容要有实用价值:所选用的活动内容,要能够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能开发学生智力并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建设实际。

用生活实验来辅助科学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钻研科研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加强学生科技素质,同时也能大大提高科学知识水平。使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是科技的发展,未来人才是全面加特长的人才。教师更要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注意收集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资料来丰富自己,亲自学会各种动手操作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深入开展、实施实验活动,为国家多培养有科学头脑的、有创造力的人才,真正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坤林   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实验教学与装备  2002.1

2.李良海   浅谈初中物理课外小实验的开展与指导       中学物理        2003.3

3.孙大君  动手做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月刊      20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18: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