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7626.png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2406.png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4933.png | | | | | |
(1)根据以上信息可知,上表中X═ ;Y= ;
(2)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时溶液的pH:磷酸溶液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硫酸溶液。这道题虽然简短,但是难度较大、综合性非常强,从审题、分析、比较、知识迁移等多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本以为学生会畏难而退缩,没想到学生们非常积极,特别是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较着劲比谁做得快、做得好,做错了也要问个明白才罢休,形成了一股你追我赶的竞争势头,这样的氛围也带动了一批中等偏上的同学积极地来问问题、求解答。我欣喜地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的思维开阔了、逻辑严密了、学习主动了,有学生这样告诉我:“老师,现在我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钻研科学题了,原来这么有意思的!” 三、精炼作业内容,严格控量提质 首先要科学地控制作业的“量”,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也统筹了各学科的作业情况,严格控制作业时间不超过25—35分钟。其次着重提升作业的“质”,在详细研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训练方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例如在设计《探索酸的性质》第一课时的作业时,我根据《教参》的要求对每一个学习目标进行确定,总共设立了9个分目标,并依照这些目标的重要性分配了数量不等、难易不同的针对性习题,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精炼”。最后还要注重知识的承上启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知识做好铺垫,即所谓的立竿效应和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探索酸的性质》第二课时的作业中我以“酸”为载体设计了化学中入门级的鉴别、推导、除杂等题型,让学生初步接触,为以后学完酸碱盐,分析综合型题目打好基础。同时在变量控制和对照实验设计上也专门设计了对应的难度较低的题目,以便于让学生逐步培养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思维。事实证明,在我有意识地引导下,我班里的学生在化学解题能力方面还是比较突出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反馈的最“给力”的感受就是作业少了、精神好了、但是成绩没掉。这也可以算是我们的作业改革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果吧,但是这样的实践也面临着巨大的现实问题,比如为了编写高质量的作业,教师的工作量又增加了许多,能持之以恒吗?又比如分层作业以后给作业讲评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讲解“综合优化”时,后进生们做什么?“能力拓展”部分要不要统一讲解?再比如有些家长不放心,作业少了真的不会影响考试成绩吗?压力、矛盾、猜疑挥之不去。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我觉得只要这样的实践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就值得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