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8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节“顺”课“引发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07: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实录】

这是一节组内研究课,内容是《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国标苏教版六下教材)。在揭示课题后,教师出示了例2:

学校美术组有35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教师先指名读题,让学生列方程解答,并指名说说列方程所依据的等量关系式。之后,教师用红粉笔画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这个条件。

    师;从这个条件,你知道了什么?

    (大部分学生思考,个别学生举手。教师立即指名一名最先举手者)

    生:我知道男生人数是2份,女生是3份。

    师:还知道什么,一共是——?

    (学生直接集体回答,下同)

    生:5份。

    师:那么,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

    生:3/5。

    师:那么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

    生:2/5。

    师:这两句话,你需要哪句?

    生: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

    师:这是从份数来想,还可以怎么想?男生人数与女生的比是——

    生:2:3。

    师:男生人数与女生的比是2:3,那么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

    生:3/5。

    师:如果画个图来表示,女生画几份?

    生:3份。

    师:男生呢?

    生:2份。

    师:一共——

    生:35人。

    师:从图上也可以看出,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

    生:3/5。

    师:为什么都要转化得到“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

    (学生尚未思考,教师便开始提问,帮助思考)

师:已知什么人数?

生:美术组总人数35人。

    师:得到“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就可以——

    生:列个乘法算式。

    (指名一生回答,教师板书:35×3/5=21人)

    师:转化以后做,有什么好处?

生:简便。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07:43: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

从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经验丰富、备课充分,“转化”的目标明确、方法清晰、调控有效。教师着力引导学生通过想份数、想比、想画图,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转化成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了。但深入思考之后,笔者有几点想法,与大家商榷。

思考一:学生的智慧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

    在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把条件的转化“肢解”了一遍,教师一个问题下去,集体回答很有气势,于是造成了一种印象,好像全体学生都懂了,就连听课教师也常常被这种假象所迷惑,课堂中的师生对话如“行云流水”,多”顺”呀!但是如果去问问学习较差的学生,他对”为什么要这样转化”是解释不出的,他并没有弄懂。于是,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慰藉”自己的“不放心”,会继续请一些学生(实际上也是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断地回答问题,不断地解释问题。可是效果究竟如何?在这样的学习中,差生和中等生并没有学会独立思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向教师提出建议:“不要过分迷恋子集体作业的形式,不要造成一种一切顺利的表面现象。要把学生独立的、个别的作业作为学习数学的基础。”这就告诉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去独立地思考、解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应用题的条件,去思考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性,一定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再做全班交流,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在听这些课矛口分析这些课的时候,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每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教师是否提出了这样的课堂目的,即毫无例外地让每一个学生都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

思考二:真正的对话应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并增加“等待时间”

    实际上,这样的“对话”并不能称得上”对话”,真正的对话不是”打乒乓球式的问答”,而应充盈着理解和尊重,它应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交流与意义的共享。

    在“对话”理念设计下的课堂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段进行应付。罗伊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学生的回答变长;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等等。然而,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在课堂上哪!它增加几秒钟的“等待时间”也并非易事。因为感觉上的“冷场”会促使教师重新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同时教师也担心,延长回答问题的时间,学生

可能会心不在焉或调皮捣蛋。

“等待时间”的增加,需要教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如教学上述例题时,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如果不列方程解答,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做得又对又快呢?独立思考,自己尝试看。这样的问题必然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和表现欲。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会从各个方面进行独立探索。为了提升交流的有效性和交流的扩大化,可以在全班交流前安排一次小组交流,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开放性的问题、突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比较新颖的讨论性问题或独立思维较强的问题等,最好采取个别回答的方式(许多特级教师精彩的课堂提问便是这类问答),而其他的问题如验证性问题等,可以采取集体回答的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7-11 08:02: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8: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