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恰当地创设课堂学习情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就《体积和体积单位》两种不同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恰当地创设课堂学习情境的思考。
案例一
案例二
1、实验:

师: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拿出两个一样的玻璃瓶,装有同样多的水,先往其中一个瓶中放入一块小石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升高了。
师: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去了。
师接着往另一个瓶中放入一块较大的石子。
师:比较这两个瓶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二瓶子中水面升得高。
师:为什么?
生:第二瓶子中放入的石子大。
1、实验:
师: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愿意将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讲解故事的大概意思。
师: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来说明吗?
生动手实验,把石子放入瓶中。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升高了。
师: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去了。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乌鸦口渴得厉害,想尽快喝到水,你有办法吗?
生激动地:放大的石子。
师:为什么要放大石子?
生:大石子占的位子大,水上升得快。
思考一:创设的情境要具趣味性。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掌握学生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心理活动倾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在引入新课的实验中,案例一采用的是直接往瓶子中放石子的实验,让学生明白放入石子后水面会升高,但实际学习中,学生对这个实验根本不感兴趣,原因是他们早就知道这一生活中的现象。案例二则巧妙地利用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在故事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学生感到有趣,并且非常乐意讲给同伴听。同样是做实验,案例二中的学生做得主动、积极、兴趣盎然。
所以,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编制或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使问题寓于其中,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动机。
2、揭示:
师:石子放入瓶子里,瓶中的水面就升高,这是因为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日常生活中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生举例:文具盒、砖头、橡皮、书、黑板、门、粉笔盒……
师:在这些物体中,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些,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些呢?
生自由讨论。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和操作,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物体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揭示:
师:请同学们用手在空的课桌抽屉里摸一摸,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觉。
生动手摸,并互相交流。
师:将书包放入抽屉中,再用去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1:手放不进去了。
生2:手动不起来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1:抽屉里的空间被书包占了。
生2:书包太大了,如果放一个小一点的东西,比如文具盒,手就可以在里面摸了。
师:像石子、书包……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想想看,还有那些物体也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举例:文具盒、砖头、橡皮、书、黑板、门、粉笔盒……
师:在这些物体中,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些,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些呢?
生自由讨论。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和操作,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我发现物体是有大有小的。
生2:我补充一下,应该是物体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生3:应该是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
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思考二:创设的情境要具现实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所以,教学中要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让陌生的材料熟悉化,抽象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亲切和需要。体积的意义比较抽象,案例一在揭示概念时,只是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举了些例子,由于没有切身感受,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印象不够深刻。案例二则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空着的抽屉和放满物体后的抽屉,使得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的,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大的物体占的空间比较大。通过实践,就把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而且创设的情境具有现实性,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素材,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的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可见,创设具有现实性的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主动,探究知识欲望更加强烈。
4、设疑:

师出示题目:

(1)一枝红铅笔长2,一枝蓝铅笔长3,哪枝铅笔长?

(2)一块地的面积是40,另一块的面积是50,哪块地的面积大?

师:这两题你能判断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没有单位名称。

师出示题目:

(3)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5,另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

师:这题能判断吗?为什么?

生:不能,仍然没有单位名称。


师:对,我们在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大小时,需要用到体积单位。

3、设疑:
师:刚才同学们举了好多盒子的体积,这里就有两个盒子,这两个盒子的大小是一样的。第一个盒子中正好放了8个小正方体方块,第二个盒子中正好放了27个小方块。你想到了什么?
生:第一个盒子中的小方块肯定比第二个盒子中的小方块要大。
师出示一些一样大的小方块,在正方体盒子中正好放了8个小方块,在长方体盒子中正好放10块,问:你想到了什么?
生:长方体盒子的体积比正方体盒子的体积要大?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里面同样的小方块多。
师:出示两个长方体盒子,提问:这两个盒子的体积谁大?猜猜看。
生争论不休。
师:谁有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生:往盒子里装小方块。
师故意的往一个里面装小一点的方块,一个里面装大一点的方块。
生着急地:不对!不对!放一样大的方块。
师操作证明学生的猜测。
师:从刚才的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只要往两个盒子中放一样大小的方块就能比较出它们的体积大小。
师出示两个长方体: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谁大呢?有办法比较吗?
生: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揭示:就是体积的单位。
思考三:创设的情境要具体验性。

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从而抓住知识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明白计量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体积单位时,案例一是采用答题的方式,在答题中让学生明白没有单位名称不好比较,所以要用到体积单位。案例二则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同样的盒子中放不同的小正方体(体验体积单位是有大小的)——同样小正方体放入不同的盒子中(体验体积的大小与包含的体积单位的多少有关)——猜测比较哪个盒子的体积大(体验探索体积的方法)——如何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体验测量体积需要用到体积单位)。在体验之中学生逐渐明白只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做单位才好比较,这就是体积单位。

因此,创设的学习情境,一定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探索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反思中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体会:


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师:通过自学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1立方厘米有多大?

生: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师:日常生活中,有1立方厘米的物体吗?

生:1枚股子的大小。

师:其实我们的手指尖也大约是1立方厘米,请你把手指拿出来看一看。

师:1立方分米有多大呢?

生: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师:日常生活中,有1立方分米的物体吗?

生举例。

师:1立方米有多大呢?

生: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师:日常生活中,有1立方米的物体吗?

生举例。

师演示。


4、体会:

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师:通过自学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生: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1立方厘米有多大呢?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师:太抽象了,怎样记住它的大小呢?

生:1立方厘米就像1枚股子那么大。

生:1立方厘米就像刚才做实验的小石子那么大。

生:1立方厘米就像手指尖那么大。

师:我的头脑中已经有深刻印象了,谢谢你们。1立方分米有多大呢?

生说理和举例。

师:1立方米有多大呢?

生说理举例。

师: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从这些材料中你能说出1立方米有多大吗?

学校买来20张课桌,体积是5立方米。

学校操场讲台的体积是12立方米。

一辆冷藏车冷冻箱的体积是9立方米。

……


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谈体会,具体说一说1立方米的大小。


思考四:创设的情境要具启迪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设法创设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间的联系和矛盾,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背景中积极思维,产生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情感。在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时,两个案例都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但案例一中的问题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浅显直白的问题降低了学生的思维水准。而案例二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如:1立方厘米有多大?怎样记住它呢?使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了生动的例子;对1立方米的理解,由于生活中正好是1立方米的物体比较少,而建立1立方米的大小,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重要,所以教师创设了具有探索性的情境,通过提供的材料,启迪学生思考,正确建立1立方米的大小。
  因此,创设的情境越具有启迪性,越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引导下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5、巩固:


1)师:将6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生动手拼。

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生:体积是6立方厘米。因为它有61立方厘米。

2)填空:

一台电视机的体积约是120

一辆冷藏车冷冻箱的体积是9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6

5、巩固:

1)师:这里有6个棱长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把他们拼成一些你们喜欢的形体。

生动手操作、交流。

师:同学们拼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形体,这些形体的什么相同呢?

生:他们的体积相同,都是6立方厘米。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喜欢的物体体积大约是多少。

1:一沓作业本的体积大约是2立方分米。

2:我家洗衣机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


思考五:创设的情境要具开放性。

在课堂教练习时,应尽可能安排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探究。案例一的练习比较死板,整个练习是让学生占有知识为目的的,解决问题前给学生作好了充分准备,给出问题的条件是充分的,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不需要多少思考。案例二中的条件是开放的,尊重学生,充分让学生拼出自己喜欢的形体,在操作中进行比较,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体积的大小就是包含体积单位的多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愉悦。

因此,开放性练习情境,既可以让学生在面临挑战时不断深入探究,又可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同时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6-18 10:59:00 | 只看该作者
实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5: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