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论文 关于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与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09:3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  关于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与实践
哈尔滨市香安小学校 宋月娥
  
本真语文教学,核心是让学生在学语习文中习得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2011版新课标内容和目标都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如温儒雅教授所谈到的,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语言文字运用。毋庸置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本措施和有效途径乃是语言文字训练。



提起语言文字训练,有人自然想到了机械训练、过度训练、重复训练,而我们要探究的乃是实现有效训练甚至高效训练的方法与策略。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看起来简单明了,但实质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和至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实践难题。因为语言文字训练是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进行的,这就涉及到如何认识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如何把握编者的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合理安排训练的过程等许多问题。



真正的训练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某种能力和熟练技巧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训练”之“训”是教师的训导和启发诱导,训练之“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操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



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教师意识要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利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搞好训练。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足以构成训练的素材。语文教师应当有一双独具的慧眼,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发现语文因素,并具有凭借语文因素进行训练的意识。



对我们课堂的实践者老师来说,训练意识比语文功底更重要,因为缺乏了训练意识,对可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因素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即使看到了也派不上用场。众所周知,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由优美的文字构成的,正是通过这一个个语言文字符号,学生才从中学得了知识,获取了信息,增长了能力。而从语文教学角度讲,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其主要任务就是读课文中的语言,说课文中的语言,记课文中的语言,用课文中的语言,通过理解、记忆和运用,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够抓住教材中典型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辨析,以领悟其中的规律性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运用。从细微处彰显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功底和训练意识,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在教材里能处处看到“语文”,在备课和上课中时时不忘训练。



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定位要准确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的关键是认真阅读课文,即“细读文本”。语文教师应当以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细读教材文本。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大致要经过感知、理解、赏析、迁移这几步,教师备课也要亲历这样的过程。训练点是在教师熟悉教材、字斟句酌的过程中逐步确定下来的。



要提高语言训练的效果,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这个教学目标体系是由“新课标对该年段提出的总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这几部分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语言训练时,必须有明确、适度的训练目标,并使教师“教”的目标内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训练目标的确定要到位却万万不能越位。所谓“越位”,就是指语言训练超出课标和教材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盲目地拔高训练要求,这样不仅使训练如过眼云烟,流于形式,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挫败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训练重点要突出



当初步阅读教材的时候,似乎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随着对教材的逐步熟悉和深入了解,又会觉得值得注意的东西很多很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筛选。有时一个大的训练点一旦选定也就理清了教学思路,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例如《卖木雕的少年》一课,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和积累的四字词语,而且很多词语在文中不仅仅是修饰更有串联文章主线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把学习、积累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词语分成了四类,在初读课文后的识字学词阶段就可以分组出示: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琳琅满目      仔细观赏    十五六岁  一模一样



各式各样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拳头大小



构思新奇      忧郁        猜测    不要钱



栩栩如生      遗憾        遗憾    朋友



词语是有生命的。通过看图片,想词语,看词语,想情景,使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画面联系起来,继而理解了词语,积累了词语。



接着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每一组词语出现在课文中哪个情节中,然后再借助选木雕、选木雕、卖木雕、送木雕这四个情节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学习卖木雕的少年得知中国阿姨因为行李超重不得不放弃非常中意的木雕后,可以通过以下小练笔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在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同时将之前学习、积累的词语尝试运用。



此时此刻,少年的内心无法平静。



他忘不了:



中国阿姨在             的木雕摊前仔细挑选时的喜悦;



忘不了:



中国阿姨挑到一个_____________的卷鼻大耳象时捧在怀____________的样子;



更忘不了:



中国阿姨带着______________离去的身影。



语言文字训练不能蜻蜓点水,走过场,而应该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灵活多变的策略重锤敲打,切实达到运用的目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09:38:52 | 只看该作者
四、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训练层次要明晰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这类科普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是关键,本课中一个个月球之谜也真的很让人不可思议。但是除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了解一个个月球之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更应该做点什么呢?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总结发言时曾说:“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这话一语中的。



课文中“难道”一词两次出现,看似普通,实则非常重要,正是有了“难道”这个词才让一个个月球之谜更加不可思议,才让反问的语气更加强烈。所以,我把“难道”一词的教学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运用。



1.聚焦“难道”,发现作用。



在学习月球的第一个谜时,我引导学生发现“难道”一词的作用。



师:我们来分别读一读,老师读去掉“难道”之后的句子,你们读原句,比较比较,看看去掉这个词行不行。



师:这些细菌有杀菌的本领吗?



生:难道这些细菌有杀菌的本领吗?



生:去掉“难道”这个词不行,加上“难道”更能表示怀疑,觉得好像不太可能。



生:加上“难道”这个词反问的语气更加强烈。



生:“难道”这个词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



在学生逐渐揭示出“难道”的含义和作用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传达自己由“难道”一词体会到的不可思议。



2.两种读法,体会不同。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你听听老师读的有什么特点。(读完“难道”一词拖音后停顿一下再接着读下文)



生:老师在“难道”后面停顿了再读的。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觉得这种读法怎么样?



生:挺好的。



师:停顿一下再读,给人更多思考质疑的空间,当然不停顿也可以,更能表达急切知道答案的心情。不一样的感觉是不是,你觉得怎么读出来更让人费解,你就怎么读。



3.再次聚焦,误读强化。



在讲述第三个月球之谜时通过教师误读故意遗漏“难道”,然后教师故意示弱让学生教老师怎么读从而再次强化“难道”。



4.引导质疑,运用“难道”。



了解了课文中三个月球之谜后,教师出示搜集到的其他月球之谜。



指名读补充资料一:纯铁粒子不生锈:……



师:多奇怪啊,你一定想问——



(屏幕出示)生接读:月球纯铁粒子中有防止生锈的成分吗?



师:加个什么词更能加强反问的语气?



生(一起脱口而出):难道。



指名读补充资料二:受撞击会发出巨响:……



师:多奇怪啊,你一定想问——



屏幕出示:难道                      ?



生:难道月球是空心的吗?



生:难道月球是铜做的吗?



生:难道月球也有磁场吗?



至此,学生已经可以顺畅又灵活地运用“难道”这个词了。



从了解作用、积累强化到尝试运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式这样有层次、有步骤地训练才让“难道”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了。



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知识传授要巧妙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必须伴随着语言文字知识的训导。朗读训练离不开语音学和音韵学知识的指导,识字写字训练离不开文字学和汉字文化学知识的指导,词语训练离不开语汇学知识的指导,习作训练离不开写作常识、技巧的指导,道理是十分清楚的。



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语言文字训练,并非直接讲述语言知识,而是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理解和处理教材,发现教材中那些足以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的实例,在凭借这些实例开展训练中融入语言文字知识,引导学生在领悟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语言能力。语文教师对于语言文字知识,不一定要经常挂在嘴上,但必须经常装在心里。



例如《一面五星红旗》一课中,“背包”一词中“背”究竟读什么音就是很多人都比较模糊不清、拿捏不定的。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在屏幕上出示这个词语,让学生尝试读,果然不出所料,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读一声,有的学生应该读四声,争执不下。我对学生说:“这个词有两种读音。当它读背(bèi)包时表示后背上的包,是一种包;当它读背(bēi)包时,意思是背起包,表示动作。要确定它读什么音,还得看它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接着我通过屏幕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有了语言环境,课文中“背包”一词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我再次让学生尝试读句子,学生根据刚才老师给出的不同读音的适用范围确定读音。这回学生基本都能够确认在这个句子中应该读背(bèi)包,作者收拾好的是背在后背上的一种包。



达成共识后我又让学生读句子,强化正确读音,并交给学生确定多音字读音的方法: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就不同,我们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读音。



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时机把握要灵动



语言文字训练不单单是教师有计划地预设中的训练,其实,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例如,我在执教《月球之谜》一课中,引导学生比较原文中的“采回”和我误读的“带回”有什么区别。我的训练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采回”有开采、选择的含义。可是学生并不能够直接说出这样规范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在学生发现区别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



比如有学生回答说:“‘采回’不向‘带回’那样只是随便拿一个。”教师就可以借机顺势而导:“哦!那‘采回’还是经过挑选的。”还有的学生说:“‘采回’不是直接拿出来的,是需要工具一点一点把它整出来的。”学生的语言很白话,但是不难看出他明白‘采回’的含义,只是不能表述得很准确而已,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这时,教师仍然可以通过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指导和升华:“你说的很对,‘采回’是需要工具的,是需要个过程的,而你说的那个过程其实就是‘开采’的过程。”



这样在学生已有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导评使理解逐渐明晰,语言逐渐规范,就是课堂上可遇而不可求的语言文字训练时机。



语文课重视训练是语文课程的任务决定的。张志公先生说:“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1962年《说“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何才能让语言文字训练更加扎实、高效,我们将一直探索、追寻……



【该论文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1: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