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8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5月15日上午,我和郭老师一同参加了张店区初四数学交流会。会上现有马尚二中的彭老师和文苑学校的崔老师出示两节专题复习课,然后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评课,最后由宋老师解答了老师们在复习中遇到的困惑。在听评课的交流中引发了自己的很多的思考,收获很大。

来自两位老师课上的收获:

  1、学案设计:两位老师讲的都是专题复习:彭老师《方案设计》、崔老师《线段和(差)最小(大)》,学案设计都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基本图形(知识本质)到复杂情境(知识拓展),体现了抽象、化归的数学思想。例题很典型,不论是在考察知识点方面还是方法陷阱方面很具代表性,所以在整节课上能够感受到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相比自己的学案设计和备课,在精选习题方面还是下的功夫不深。

2、数学老师的语言魅力:文苑学校的崔老师看起来教龄不长,但是深深的被她的语言魅力所打动。自信、幽默、可爱、干脆利落、严谨,极具亲和力,并且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随时随地进行具有哲理韵味的反思,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反思的好习惯。

3、课堂小结:每节课都需要进行课堂小结,这一点并不新鲜,崔老师的课上不仅学生谈收获,老师也谈收获,体现了师生共同成长的理念,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同时无形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自己的思考:

1、初四复习尤其最后阶段的复习当以学生做题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在彭老师和崔老师的课上感觉到老师引导的还是比较多,还是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做。事实上,很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听会了,但不一定是真会,自己做题时思维还是找不到像老师引导的那么清晰调理的道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所以我认为应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探索,即使解答不出来,也要知道学生的思维障碍在哪里,然后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我想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体验式学习相比接受性学习对学生的教育价值更大。

2、对两个专题的思考:我在讲《线段和(差)最小(大)》专题时,将此内容连同方案设计中的最优化问题合为一个模块,即数学模型-------最值问题。我将最值问题分为两大类型:函数最值模型和几何最值模型。函数最值模型又分为一次函数模型和二次函数模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最优化问题是根据函数的增减性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进行的;二次函数模型解决最优化问题有时根据最值的确定,有时也需根据函数的增减性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进行。几何最值模型分为两线段和最小、两线段差最大两种情况。崔老师在分析此两种情况中,我认为还可以更深入的挖掘二者的实质,让学生探索一下两个模型的共性与不同之处,我想这对学生的理解会更有帮助。二者的共性:都是通过做轴对称达到三点共线的目的。不同之处:两线段和最小是通过做轴对称将同侧两点转化为异侧,从而使待确定点位于已知两点之间,达到三点共线,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说明。两线段差最大是通过做轴对称将异侧两点转化到同侧,使待确定点位于已知两点的同侧,达到三点共线,借三角形三边关系和反证法说明两线段差最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宋老师解惑:

不管时间还剩多少,老师要确定好每一阶段的目标,定位要合理,有意义,尽量避免做无用功,比如已经有把握考上实验中学的优秀生就可以点燃他们的火焰,让他们自己燃烧去吧,而对于处在分数分界处的学生才是我们最后阶段的目标生。

数学老师要带给学生一种信念,会做的题一定做对,每一个都应尝试,但是该放弃的要放弃,总之不放过任何一个得分点。

创新题即是将简单题或基本图放入复杂情境中,融合多个知识点而产生的,所以要教会学生挖掘问题中的知识本质或基本图形,学会抽象化归基本知识点和基本图。

剩余三周不同层次的学生侧重点应不同,对个别优秀生侧重考试中的分水岭——难题综合题的训练,其余学生仍要以基础训练为主,以回复体能为目的。形式应以考为主,在考中一方面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一方面积累考试经验,摸索考试策略;一方面提升心理素质,端正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8: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