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2 0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四、要保证学生的主动实践
课堂教学的改进,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多给学生自学的机会。因此,在课堂上需要充分保证学生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有些学生不大爱读书,学过的课文读上一遍,知道了一个大概,就不想再读了。老师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多教给他们一些读书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读书效果。讲读课文的时候尤其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和动手。现在的一些课堂上,还是老师主动做得多,学生自觉活动少。表面上看,学生也读了,也说了,实际上他们做的大都还是老师的需要,老师叫读哪里就读哪里,老师希望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的多数言语行动都是依据老师的思路走,好像是在为老师的“教”服务。现在课堂上让学生默读课文的活动也太少,学生主动思考理解的机会很不够。讲读课上出现的板书提纲,一般说应该体现师生共同理解课文的思路,不宜全按老师的想法和兴趣来设计。即使老师酝酿的意见是最好的,但也要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得到才会有实际意义。
教学新课文,最好先由学生去自行读看,有条件的要布置学生预习。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他们自己先行阅读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文章的语言技巧。尤其是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他们已经识了不少字,也会使用字典等工具书。如果充分发挥他们的现有能力,让他们自己去识字、解词,自己去理解课文,自己去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有材料介绍过叶圣陶先生早期的教学方法,他的学生是印书馆的职员,老师把要读的文章布置给他们,让先看。等学生看了之后,再让他们提问题,然后老师把问题归纳一下作讲解。学生先经过自学,然后带着问题听讲,受益极深。有的老师在讲新课之前不喜欢让学生先读,理由是怕影响自己讲课,怕在课堂上自己还没有讲,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出来了,担心他们会因此而不再用心听讲。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意义的。老师讲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生如果事先已经学会了,岂不更好。课堂上教什么和怎样教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生该读而读不到的,该学而学不会的,才是需要老师做工作的。
课堂教学应该做到因学而教、为学而教。这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到。老师事先要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案,这叫“不打无准备之仗”,是应该做的工作。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教案和实际教学不完全是一回事,教案多是反映老师教的想法,在课堂上只能是参考。因为课堂是学生的,几十个学生具体怎样学是课堂上的实际,到时会有预料不到的种种情况。课堂教学的始终,都需要照顾到学生的主动性,保证他们的自学空间和自学效果。
语文教学需要改进,只有认真地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才有可能。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始终关注改什么和怎样改的问题。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训练,要在赢得“双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去创新、去发展、去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