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13: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谈如何根治“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江苏大丰南阳  施翠萍 王能兵

【摘要】
整齐划一、成绩至上的应试评价制度,难以考核学生的多元智能,也不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必然会大大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培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只关心升学率,家长只看重考试成绩,高考成了衡量学生成败、学校好坏的唯一尺度。中小学生确保学好一到两门功课(提倡多门)培养兴趣,发展爱好,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为高一级学校提供良好生源。高校教育除了上好中小学的必修课外,尽量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让这些佼佼者成为各类精英,成为各种专家,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教育评价  教育理念

一、当前教育现象的解读
(一)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翻个儿,好像都易如反掌。
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过20年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到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样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的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
  报告最后预测说,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26年过去了,美国所谓“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化学奖一项就有23人(1982~2002),同时还培养出197位知识型亿万富豪,而中国教育竟然没有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
中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只承认学生的应试学习天赋,只重视学生在功课方面的创新与创造,因此,中国学生也只能在应试学习领域大展雄威。
而美国的教育,则承认学生各种各样的天赋,肯定学生在任何领域、任何方面的创新与创造,因此,美国学生几乎在各个领域都能创造奇迹。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国学生几乎没有创新的时间与空间。在学校,他们的时间被功课占满,在家里,他们的脑子被作业占满,他们没有多少闲暇时间可以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一项东西。
我们的孩子,如果不能在一个领域持久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能围绕一个目标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长期地收集资料,我们又怎么能够期望孩子有多少创新创造能力呢!
原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说:“想一代人有创新能力,必须要从小养成他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空间,如果把孩子的时间都安排满了,照着老师和家长安排的课程紧凑地生活,这样的人,很难想象他在以后的生活中自主创新。”
爱迪生尽管小学只读了几个月,但是因为他的母亲能给予他成功的信念,能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学习和做自己喜欢的研究,爱迪生最后竟然可以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另外,评价制度也会抑制创新潜能。
整齐划一、成绩至上的应试评价制度,难以考核学生的多元智能,也不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必然会大大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培育。
为完成应试教学任务,一味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过分强调服从权威,总是以学习好坏、是否听话来评价孩子的优劣,也会大大抑制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只关心升学率,家长只看重考试成绩,高考成了衡量学生成败、学校好坏的唯一尺度,于是,中国学生被迫为追求考试成绩死读书,读死书,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冒险精神,根本无法挖掘与展现。
如果中国的学校,一味听命于应试教育的摆布,中国的家长,又无暇顾及或不能真正重视孩子多元智能的开发,那么,在应试教育终结之前,中国很可能要损失亿万英才。
在应试教育体制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他们的多元智能普遍没有获得充分的开发,人的潜能也被落后的教育方式所抑制。
许多学习成绩一般,但日后却有可能成为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艺术家、体育明星之类的学生,他们的才华和天赋,早早就被应试教育扼杀在了青少年时代。
在谈到中国学生学习欲望的时候,原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很形象地说:“假如你喜欢吃牛排,今天我给你塞一个,明天塞一个,一天塞三个,以后你就不喜欢吃牛排了。”
“所以学习也是这样,一天让他学10个钟头,再好的学习欲望,一天到晚强迫你在教室里听12个钟头,再大的学习欲望也没有了。”
张信刚认为,不应该在小学,尤其在中学那么几年里,可以获得求知欲望时,把学习的兴趣给扼杀了,而得到的成果只不过是一点考试的技巧。
在知识“大爆炸”的现代,再用强迫、灌输的方式来教学生,不仅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会大大损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做的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显示,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初中生仅有10.7%,而高中生仅有4.3%。
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调查显示,35%的校长、37%的老师、58%的中学生认为课业负担“比较重”或“过重”,其中高三的学生,早上6点起床的有34%,晚上11点半以后睡觉的超过40%。
有调查显示,有30%的小学生和35%的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厌学率达20%;33.3%的中学生感到学习有压力。
2005年国家统计局《中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专项调查报告》也显示,全国各地大约1/3的中学生,每天在步入校门时,心情感到“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或“恐惧”。
(二)看看王楠子的案例:
在国内他被教成水泥脑袋,到美国他被育成年轻天才。他叫王楠子,8年前,他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王楠子如今是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是该校动画专业最出色的学生;通过动画领域的开拓,他甚至已在美国贷款买好了一幢三层小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促使他的父亲王恩重向国内教育现状发难。(9月25日《东方早报》)
    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教育案例,而王楠子父亲质疑国内教育更是一个有价值的举动。透过中国差生王楠子到美国变成天才这个事件,我们看到我国教育的不足。在有的学校教育甚至不能称为“教育”,而只能称为“教学”、“教书”、“教考”。著名旅美教育学专家、《“高考”在美国》一书的作者黄全愈先生,亲见亲历并比照分析了中美教育根子里的不同,他说: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中国差生”王楠子就是被中国教育、中国考试所“淘汰”的;而“美国天才”王楠子,正是被美国教育发现、改善、培养起来的。
   “‘差生’都是冤假错案”,这话真的没错。“差生”王楠子,虽然同学都觉得他很聪明,却“经常闯祸”,“被老师重点关照”:上课他爱接小茬、爱开玩笑,课外他爱拉小提琴、爱踢足球――一次老师把体育活动课改成正课上,王楠子带头当堂起哄他调皮叛逆,屡教不改,让老师感到无比头疼,他甚至被班主任老师安排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有人说,“一些老师对学生不是互相探索,而是互相折磨。”即使当时中国老师没有“折磨”“调皮捣蛋”的王楠子,即使这些老师都是和颜悦色的好老师,他或她也不会想到把王楠子培养成什么“动漫冠军”,甚至想都不敢想。因为那是背离现有制度、背离统一标准、背离既定目标的。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泯灭学生个性?因为它是格式化的教育。格式化的中国教育,是“万山不许一溪奔”的,大家都要成为被大坝牢牢挡住的水库里的静水死水。格式化的中国式教育,抛弃了“百花齐放”,折腾的是“百鸟朝凤”,全都朝拜高考这一只“凤凰”。而真正的优质教育,一定是百花齐放的,更准确地说还不是“百花齐放”而是“万花怒放”,不是追求时间空间上的“齐整”“整齐”。
    “因材施教”这个常识性的教育方式,早已在格式化教育面前土崩瓦解。有的地方有的学校已无“因材施教”,只有“万材一教”。“万材一教”的细部就是“万材一师”、“万材一室”、“万材一书”、“万材一考”。最后“万材”变成了“一材”,大家都是一个标准化模子里出来的,都成了擅长考试的“会考分子”。这种“教育格子”里培育出来的“标准化豆芽”,没有成为“水泥脑袋”者算是很幸运了。
    从根本上说,“盛产差生”,这实在不是具体的老师、具体的学校的责任。我们的老师首先就是中国式教育的受害者,在现有制度环境里,他们也只能以失魂落魄的教育神魂颠倒地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以及老师们自己的孩子。早在1933年,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鲁迅当时是就师道过于尊严而言的,现在已非师道尊严问题,师之荒谬的实质,乃教育体制制度教育人文环境的荒谬。所以不必太责备今天的老师,他们统统都是有教无育的格式化“教育”所培育出来的。他们中的有识之士想“叛之”,也是徒唤奈何。
    好的教育是一种长期的人文熏陶和精神浸淫,在教室里,在教学中,那种人文气息和精神气息是“暗香浮动”、漫漫渗透出来的,那中香气洋溢了整个教室,沁人心扉。在美国,王楠子从未受到老师的批评,一次他“插嘴”,当堂纠正了美国中学老师的一个错误,没想到老师当场就说:你真是个天才。老师这样自然而然地说学生“是个天才”,这正是美好教育的体现,它是“正宗”美国式的,它是长期的人文积淀在好的教育中洋溢出来的馨香。
    过去有种偏见,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不如中国,只有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好,这真是一种只见表皮不见内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之见,甚至属于“只见枝叶不见森林”。相比于中国式教育的严格严厉,以宽松为基本形态的美国基础教育,为美国大学输送的是合格的人才,而我们培育的是大小一致、长短相类的“桶中豆芽”。这里的差别,不是中美教育技术之别,不是中美教育方式之别,而是中美教育制度之别,是中美教育理念之别,是教育评价制度之别,是社会用人制度之别。
  知识塞满了,智慧荒芜了;智商提高了,识见崩塌了。学得越多的小学教育,是越糟的教育;读得越苦的中学教育,是越坏的教育;在培养“水泥脑袋”的制度环境里,我们的孩子统统没有福音。王楠子之外,还有多少天才被中国式教育所埋没?
    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优质经济的发展,最大的掣肘就是骨子里落后的教育体制和全社会对教育对科研人才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当然,我们应该有信心,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广泛实施,特别是评价制度的改革,“王楠子现象”会越来越少。
(三) 再看学校现状:
中学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是艰苦卓绝的时光记忆。为了考试出成绩,老师们疯了,学生们也疯了,老师疯狂地加课业,学生们疯狂的学习加考试,再也没有了小时候的业余爱好,最底线的因材施教也被考试的拳头一一敲碎。考试考得好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说话都有了底气,考试考得垃圾从此无做人资格。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学生们的一切一切,成绩好的孩子可以享受着家长的奖励与老师的vip级待遇,成绩不好的孩子不仅要被老师打入冷宫,回到家甚至接受家长的拳脚相加。从此好学生与坏学生开始分道扬镳,成绩好的在学业上欺压着成绩倒数的孩子,成绩不好开始认命,甚至放弃学业,从此失去了成为国家五好人才的正常晋升途径。这时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成绩,还有他们的心理问题。从此命运在这里开始转折.....
    大学在曾经是所有学子们的梦想与目标,在这里不仅仅接受着国家的精英教育,要能够看到美好的未来在向你招手。突然大学开始扩招了,大学生突然多了起来,学费要自己交了,工作要自己找了,大学里曾经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基础教育,再也没有什么大考摆在学生们的面前,一切考试都是任课老师们说了算,只要不逃课或者是逃课不被发现,再和老师混个脸熟,鲜红的60分就可以让所有学生激动不已。四年里五六十门沾边或者不沾边的课程、五六十个鲜红的60分就能够让你成为学校承认的人才。可是这种人才投放到社会里之后效果甚不理想。
    大学的毕业生一年一茬,就像菜园里的韭菜一刀一茬,长到能卖的时候就必须来上这么一刀,然后卖到市场里去。可是买菜的人不会天天吃韭菜,他还可以吃土豆白菜,或者多花银子买排骨。所以滞销的韭菜烂了、浪费了、可惜了。
    那么问题在哪呢!?其实就在菜园里。他不应该都种韭菜,他应该多菜品种植,只有这样才能够丰富菜篮子,才能够让消费者吃的好,吃的开心。
    道理是同样的中国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善于挖掘学生的长处与潜力,考试应该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评价一个学生能力及好恶的标准。国家与社会需要的具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的专向人才,通过中国式教育“格式化”生产的人才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
    中国式教育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启导教育”,重视“政治教育”,忽视“社会教育”,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智慧教育”。
二、对教育制度改革的一点思考
(一)中小学教育,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任务,因此要做到:
1、强化阳光体育,体艺二加一的落实,学校设置心理咨询机构,真正让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另外出台相应法规,落实学校责任险,让学校、老师管理学生有法可依。
2、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学习基本的法律法规,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言行底线,长大成为守法公民,同时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3、加强音乐、美术的教育,每个学校必须配足配全相关教师,配备几种常见乐器,以适应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
4、加强图书室管理工作。中小学生的求知欲强盛,学校图书室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
5、严格禁止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有时间去玩去疯,享受美好童年少年;让学生有时间去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展各自的特长,避免教育的格式化。
(二)高校教育
要有精英教育的思想。不能让学生仅仅为毕业而学习,学校设置课程时要尽量把边缘学科去掉(比如英语四六级)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学科,腾出更多的时间进一步钻研业务,以便干出一些成绩。
(三)高校招生,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
我们不应该苛求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应“不拘一格降人才”。发现学生对一两个科目感兴趣,学有所长,就可以录取进高校,进一步培养也许就是一个人才。因此我认为高考方式可以改为1加1加1方式,即语文(必考)加选修1(记分)加选修2(不记分,参考)。正如对跳水冠军我们就不苛求他其他技能了。
三、对教育评价的一点看法
(一)对学生的评价,首先看他是否身心健康,遵守法纪,热爱劳动,树立爱劳动是美德、不劳而获是可耻的思想。不是看他有几门不及格,而是看他有几门优秀(发展长处)(必须有一门优秀,否则就是一个教育的不成功案例)。对学生不能有差生的概念,每个教师不得歧视学生。
(穿山甲擅长打洞,鹰擅长飞行,兔子擅长跑步••••••但他们对其他科目不行或者很不行,比如兔子学游泳时就差点淹死,你能认为它是差生吗?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孩子不就是各有所长的穿山甲、鹰、兔子••••••)
(二)对中小学的评价
1、上好体育课,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健康课是必须的,它能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学生的互助合作,这是每一个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2、切实上好法制课、品德课,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言行的底线,这是为社会培养守法公民的重要途径。看毕业学生的犯罪率也是考查中小学的重点内容。
3、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配全各类教师,上好每一堂课。
4、学校有责任为每个学生找到一个以上的闪光点,也就是找到一个长项,并不断培养,力争有所建树。(这也是评价学校的重点)
(三)对高校的评价
1、继续上好体艺课、社会实践课,完善学生的社会属性。
2、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每个大学生成为守法公民。
3、减少不必要的课程,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强势,尽量做出一些成绩,努力成为各类精英。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等七项智能,但是,这七项智能在具体人身上会表现出个体差异。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这方面是“特短”的人,可能在另一方面是“特长”。 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的某些短处耿耿于怀,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发展都是不均衡的,几乎很少有人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即使能做到全面发展,也不可能各门功课都非常冒尖,能取得成就。因为我们教育的求全责备,反而让这么优秀的人才平庸发展,这是教育的罪过)为了这全面发展,我们中小学只能各门功课都要考试,而且考低了不行。大学虽然有选修课,但也有很多课程要考试,不通过还不行,不能拿到毕业证。能否成为精英那是后话。于是,应试教育就被搞得扎扎实实,不改变制度,素质教育只能轰轰烈烈。        
其实更科学的做法是:小学开足开全各门功课,尽量满足各种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的需要,培养良好学习兴趣。中小学必须上好体育课、活动课、心理健康课,尽量保证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强壮的身体,为建设祖国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中小学还要上好法律与生活课、品德与生活课、社会实践课,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社会化,让学生学法知道做人的底线,提倡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让学生懂得劳动光荣,从小热爱劳动,让学生懂得热爱集体,学会合作。中小学生确保学好一到两门功课(提倡多门)培养兴趣,发展爱好,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为高一级学校提供良好生源。               
高校教育除了上好中小学的必修课外,尽量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让这些佼佼者成为各类精英,成为各种专家,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起诉教育:应试体制下如何教子成功》环球网
2、《经典教育案例与评析》苏州大学出版社  朱成良编著
3、《王楠子命运变形记》  都市快报
4、《中国式教育有感----王楠子是幸运的》猫扑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3: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