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今年带小班,遇到了这样一个孩子,他的名字叫天浩。天浩平时一直由爷爷接送,每天来园爷爷一个劲地跟他说:“快叫老师早呀!”天浩没有反应,低着头继续往前走。于是我蹲下来跟他说:“天浩早上要跟老师怎么说呀?”他还是低着头不看老师,我跟他说:“那你就看一眼老师吧,”他还是不肯看,更不用说说老师早。他爷爷叹口气说:“咳,这孩子真是的就是这样不肯叫人,总在背后说,在家里也一样。在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他在跟小朋友一起说话时声音很响亮,可一到集体面前说话时,他就不敢大声说,刚开始甚至还不敢上台。
在与天浩的接触中我还发现他的普通话语音非常不正确。有一次,他在唱歌曲:“鱼儿好朋友”。“一条鱼,水里游,都都单单在发愁…….”于是我走到他前面跟他说:“你唱得真好听,如果你把都都单单唱成孤孤单单肯定还要好听。你说说看:“孤孤单单。”并教给他发“孤”的方法,舌头缩起来,不要碰住。让气从嘴里发出来。孩子很乐意学,我让他慢慢说。由于他一直习惯了说都都单单,所以一下子纠正有点难。小班的孩子好模仿,因此我说一遍,他也跟着说一遍。由于我是准备着而行的所以手里还拿着小金鱼的图片。我拿着两条小金鱼的图片,问他:“现在这条小金鱼还孤单吗?”他说:“不孤单了”“到底孤单吗?”“不孤单。”“那我让这条鱼离开他会孤单吗?”“你有姑妈吗?”“有几个姑妈?”我变着方法试着跟他谈话,其实是想让他练习发“孤”的发音。通过反复的练习,天浩对孤的发音有了进步,有几遍已经能发对了。
按照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找到天浩语言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为其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培养和发展她的普通话能力。……在观察中发现天浩普通话不正确的原因主要是受家庭因素和他自身因素的影响。他从小是由爷爷领的,所以平时普通话说得较少,普通话的词汇也不多,总是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说。比如:有一次他吃完饭就说我要:“卡嘴巴”,这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词。另一方面他比较害羞,说话时不敢看人家的眼睛,这样他光靠耳朵听而没有看别人的嘴形发音。长此以往从而导致他发音的不正确。从维果斯基教育理论分析来看:一是其幼儿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幼儿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对于天浩我因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的时候,应该了解他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更应该了解他的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从而促使发展。对于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天浩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如果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幼儿现有的知识水平,那么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幼儿发展的源泉,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或阻碍,影响其积极**和创造**。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其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