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4-16 09:23:00
|
只看该作者
,不同思考。一味地用教条将学生的思维加以小心翼翼的捆绑,只能带来学生创造勇气的丧失,创造能力的降低,创造精神的夭折。所以,鼓励作文的自由,引导作文的创新,聆听和接纳不同的声音,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异,会更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然后形成学习、交流、争鸣的氛围,这样,学生的作文创造能力才会在自由的表达中得到增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小学生作文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四条对策。
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是基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提出来的。这就要求作文教学中要分层实施目标,渐进式提高能力,切忌作文功利心理,为了“筛尖子”、“出成果”而不按规律命题、评价。很难想象,用六年级学生达到的作文要求去衡量初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用初中生应该达到的议论文标准去衡量小学生能够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作文教学之路,有益于学生,有益于教师,有益于作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在符合学生认知的实践中,要注意这样三点。一是通过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如问卷调查、当面谈心、家访等。可以是专题性的,也可以是随意式的,做好有心人,方能有的放矢,对命题、辅导、评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关注基于语文基础上的综合认知能力。作文认知重在看语文认知水平,如字词句篇的积累运用能力,文学领悟和欣赏能力等。但同时,综合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作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写到《美丽的校园》这样一篇很常见的文章,就必须涉及到花草名称、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知识。所以,作文教学的过程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阅历,又要通过作文的过程培养学生对于各种相关知识的吸取和积累愿望,达到作文能力与知识视野的互利互惠。三是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情感和潜意识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考虑学生情感的各种因素,利用学生的潜意识来促进作文思维的展开。如开展“老师,我想对您说”、“自我展示会”等活动都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表达空间。
二、符合作文的生成规律。
在作文教学中,要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作文的联系当作首要问题来思考,在作文教学的环节中,以生活导入,与生活碰撞,提炼生活,反思生活,用生活之“趣”点燃作文之“趣”,将生活之“味”融成作文之“味”,注重生活向作文“进化”过程中的整合与裂变,注重这一形成过程中的外围空间、心理环境,内外互通。表里融洽,是作文最优化生成的必要保证。
作文生成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孕育阶段。这一阶段始于空白,而后是活跃的思维交接。多样的尝试也许会被冷静地放弃,但在辨析与比较的同时,作文的根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营养。所以,在孕育阶段花一些时间属于“磨刀不误砍柴功。”二是萌生阶段。零散的思绪慢慢集中,无边的遐想凝在笔下,灵感的闸门开始打开。这一阶段主要是在自由的表达过程中,牢牢把握主题、结构发展的脉络。三是雏形阶段。构建作文的雏形需要一种自信、自如的心态。不妨将作文雏形作得真一些、美一些、亮一些,新一些,最终还有增、删、调、改的完善机会。四是定型阶段。定性阶段需要的两个字:谨慎。无论是主题的再提炼、再推敲,还是字词句的斟酌,千万要把好最后这一关。
三、符合作文的创造特性。
相对于其他学习内容,作文的创造特性尤为明显。应该通过提倡自主,鼓励创新,允许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生活体悟和人生见解,以对于生活原貌的描摹和心理状态的真实记载,使作文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叙述的方式上,可以有不同的探索;在写作的内容上,推陈出新,以新取人。要通过创新使作文成为一种充满快乐、充满挑战的过程,从而使作文获得无限的动力。而且,通过增加创新含量,使作文获得更多的审美元素,使作文的创作者和欣赏者都获得愉悦。
作文的创造能力可以通过下面的形式来训练。一是深入开展语文实践。如引导学生写广告语,写导游词,开展研究性学习调查等。一方面拉近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作文创新的重要性。不新,就没有读者;不新,就没有市场。二是专项发散思维训练。如看到这样一个图形“O”你想到什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如太阳、苹果、乒乓球、宝石,只要合理,都应该加以肯定。三是建立鼓励创新的作文评价体系。对创新成功的,要作为范文宣读、展示,及时向报刊推荐;对创新失误的,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积极肯定其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