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架设中间桥梁
儿童心理发育有阶段性。学生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在直观算理和抽象算法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帮助学生逐步抽象出一般算法。为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和“再创造”的过程,建构个性化的算法,让多种算法在交流、比较中优化,让学生学会抽象地表达。
例如,对于如何笔算43-27,有的学生“创造”出这样的竖式:
意思是:当个位上不够减时,先从十位退一当十,与个位上合成13,13-7=6,十位上原是4,借去1,剩下3,再减2得1,合起来是16。这样的竖式既与操作吻合,再现了算理,又表示了计算过程和步骤,真是从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的桥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
最后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逐步简化和优化算法,要善于架设中间桥梁,这样能降低理解难度,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学会比较,学会抽象,学会表达。
三、逐步明确算法
课改前,在一道或几道例题讲完后,教材会直接总结出一般算法,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课改后,教材中不直接出示一般算法,而让学生探索和自悟。笔者以为,两种处理各有利弊,相比之下,现行教材处理得更好些。但传统教材也有合理成分,它可以让学生快速地用算法计算,增加练习量,提高正确率,形成技能,不足的是学生对算理领悟得不透彻,对抽象过程体会得不充分,学生主动迁移的本领不强。现行教材可以使学生对算理探究得更多,领悟得更透,学生探究的兴趣更强,个性化地算法更多,主动迁移的本领更强,但一些学生对一般算法不明晰,计算能力不强。
对一般算法,我们应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即在复习铺垫时渗透算法,在探究算理时突出算法,在讨论交流时比较算法,在阶段总结时揭示算法,在巩固练习时运用算法。只是算法不宜由老师直接给出,而应由学生逐步悟出;不宜过早揭示,而应水到渠成;不宜程式化地叙述,而应结合自身的理解,突出重点,讲明关键处;不宜强行统一,而应由学生自主选择。当然,教师的必要引导不可或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