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一:材料相同,多向设问
(1)例题举证
例1:在下列一组物质中,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每一种物质的个性,表格中具体物质的个性与分析理由完全正确是(答案:D)
组别 | 同组物质 | 不同属性物质名称 | 分析理由 | A | 氢氧化钠、氧气、铁、水 | 铁 | 铁由原子构成,其它三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 B | 氢氧化钠、氧气、铁、水 | 水 | 水是氧化物,其它三种物质都是单质。 | C | 氢氧化钠、氧气、铁、水 | 氧气 | 氧气是维持生命活动非常重的物质,其它三种物质不具有这种性质。 | D | 氢氧化钠、氧气、铁、水 | 氢氧化钠 |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其它三种物质没有腐蚀性。 |
(2)试题特点分析
题中供分析的材料相同,但问题多向、思维多角度,目的是考察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本题的细节特征是:①提出氢氧化钠、氧气、铁、水四种典型物质。②试题从“同组物质——供分析的物质——分析理由”形成逻辑思维,且四组形成对比关系。③四种设问中的知识内容有物质构成微粒、氧化物概念、物质用途、及一些物质的特殊性(硫酸的腐蚀性)几方面综合。④本题选项D正确。其它三个选项从不同角度设置思维障碍,A对物质构成理解不正确、B对物质分类方法不正确、C对物质用途理解不正确。
(3)解法分析
此题给定的一组供分析的物质,但从四种角度设问,正确选择答案必须思考、判断十六基础知识的属性,所以审题时先从物质的组成、性质与用途的区别这一思路上锁定知识范畴,再应用比较、推理、迁移的方法获取具体的信息,对所获信息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最终找出正确的答案。
形式二:知识拼盘,整理归类
(1)例题举证
例2:下面是小雯同学用连线方法对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归纳的情况,其中完全确的一组是:(答案:C) A.记录生活中的实例,证明空气中所含物质如下: ①清晨小草上有露珠——含水蒸气
②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上有一层白膜——含氧气
③煤炉通风口盖住后燃烧不旺——含二氧化碳 | B.对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关系连线如下: ①金刚石和石墨——碳原子排列不同
②硫原子和硫离子——质子数相同
③KCIO3、MnO2——是氧化物 | C.一些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连线如下: ①铁——是血红蛋白的成分,能帮助氧气的运输
②锌——影响人体发育
③碘——是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 | D.对实验基本要求连线如下: ①制取O2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收集O2、H2、CO2—均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③给物质加热——先要预热 |
(2)试题特点分析
这类题是在多种材料面前考察同学们“聚合思维和深刻思维”的能力。本题的细节特征是:①试题从生活反映出的各种现象、物质组成与结构关系、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实验的基本操作四方面形成材料拼盘。②四类材料设问难度相当、字数相当,每一个子项目方式一样,都用短横线建立疑问关系,叙述语言统一应用“肯定语”。③本题选项C正确。其它三个选项从不同角度设置思维障碍,A对空气成分及作用和煤燃烧产物叙述有误、B对氧化物概念理解不清、D对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的收集方法理解不正确。
(3)解法分析
此题融入的知识有事实性知识、有理论性知识、有技能性知识、还有策略性知识,这类题初看时内容“五花八门”,一时找不着北,审题的第一步是应用归纳的方法认识每组材料的中心问题,再用比较法排除每组非共性的因素,最后比较题干与答案两者要求,从中筛选出正确答案。
形式三:呈现思路,巧设陷阱
(1)例题举证
例3:下列各组排列是介绍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关系,其中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答案:B)
A.金刚石——正八面体形状——硬度大——作划玻璃刀
B.氢气——双原子构成分子——密度小——环保能源
C.铜——由原子构成——有导电性——用作导体
D.酚醛塑料——网状结构——不会受热熔化——可作物品的外壳
(2)试题特点分析
这类题是让同学们在不同类的材料中认识相同的思路,在熟悉与陌生的材料中进行对比。本题的细节特征是:①题干给出学习化学知识的典型思路:“结构——性质——用途”。②四个选项为四类典型物质代表,同学们在读题时发现可以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不同知识物质的相似性。③酚醛塑料这一材料是教材后面部分,是同学们学习的一个盲点,命题时有意将熟悉的材料与陌生的材料捆绑,起到强化作用。④正确答案设在B项,但它与前面的氢气的性质不对应,这就形成了思维陷阱。
(3)解法分析
此类题是典型的策略性化学知识,什么是策略性化学知识?策略性化学知识就是指有关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的知识。这类题是强调的物质“性质——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答题应细心体会每一组材料“性质与用途”关系是否对应,不能因为“熟悉的地方无风景”而出错。
形式四:再现情景,反思探究
(1)例题举证
例4:我与小方同学对燃烧的蜂窝煤进行了探究,我提出现象与问题,小方作原理解释,其中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是(答案:B)
A.当煤燃烧正旺时将炉门关上,炉火上层发现大量蓝色火焰。解释:产生的CO在炉子上层燃烧
B.煤燃烧完后煤灰质量比煤的质量轻。解释: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挥发
C.煤燃烧时产生一种剌鼻的气味。解释:煤中含有硫,在燃烧中产生二氧化硫
D.将炉门封得太紧时,炉火就熄灭。解释:原来燃烧的煤因缺乏氧气而不能继续反应
(2)试题特点分析
这类题是再现的一个探究活动内容,把同学们带进原来的探究情景之中,让同学们系统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本题的细节特征是:①给出一个探究情景——煤燃烧。②从四个角度提出问题——煤燃烧中的系列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环保问题;物质燃烧的条件。③探究的方式是“自我提问——自主探究”的形式。④但答案要求是从“质量守恒”这一特定角度来判定。
(3)解法分析
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的思维往往注重辨别答案的正错,容易忽视试题所要求的思维的方向,这是犯南辕北辙错误的原因,所以把握试题提问方向与具体的要求是至关重的一环。
形式五:性质集合,命题推理
(1)例题举证
例5:右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可以反应,“→”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可以转化。下面四组选项中,符合右图要求的是(答案:A)
甲
乙
丙
丁
A、 O2
CO
CuO
C
B、 AgNO3
MgCl2
NaOH
H2SO4
C、 CaCl2
K2CO3
NaCl
KOH
D、 K2CO3
CuSO4
KOH
HNO3
(2)试题特点分析
这类题考察的是同学们复合思维能力,对常见物质化学性质综合应用能力。本题的细节特征是:①题干中告诉了“—”、“→”的两种意义。②材料中给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在联系。③题干以四框图的形式给出了“命题”思路,它与材料建立一定的逻辑联系。④每个选项与命题建立联系上的判断依据在产物上会有特定现象产生,如气体、不同颜色沉淀等。
(3)解法分析
解答这类题时,同学们在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性质及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再弄明确“材料”和“命题”之间的逻辑联系,才能迅速找出正确的思维方向。
过去我们在选择题的教学中一般只判断、选择题目的答案,从本文的分析来看,我们更应该引导关注各类题的结构特点,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方法,从而通达“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