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2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园优秀教育案例:“调皮”的彤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6:1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案例产生的背景:
教师是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儿童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这些角色集中体现在一点上,那就是教师要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幼儿园,几乎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调皮幼儿,他们人数不多,但“作用”可不小,老师遇到这些调皮幼儿都感到头疼,甚至会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这样的做法幼儿可能当时会被降伏,但他们的自尊心却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事后可能会一样的调皮,真是令教师们束手无策。那么如何对这些调皮幼儿进行教育,使他们既发挥个性特长,促进良好发展,又能很好地遵守班级常规,成为大家喜欢的幼儿呢?
案例实录:
案例一:彤彤是个行为问题较多的孩子,经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老师,老师,彤彤抢我的东西!”“老师,彤彤推我了!”“老师,彤彤打我了!”……同时,也有很多的家长对老师提出要求:“别让我们的孩子和彤彤在一起玩!”
案例二:科学发现室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小球的滚动速度,每位幼儿都很认真,彤彤在教室中到处乱转,抢着去操作,最后将操作用具推到地上,散落一地。
案例分析:
何谓“调皮”幼儿,这里指的“调皮”幼儿是指在集体中经常表现出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常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习惯差,喜欢恶作剧,爱发脾气且不遵守班级常规的幼儿。对于“调皮”幼儿的行为表现,不少教师往往不加认真、客观的分析,以成人的眼光和行为准则看待幼儿,把幼儿的淘气、调皮等行为看成是有意破坏、捣乱,并随意贴上“坏幼儿”的标签,这势必对幼儿的成长造成及其不利的影响。如果教师能静下心来,给幼儿充分的解释和申辩的机会,耐心地倾听调皮幼儿的心声,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调皮的幼儿,那你就会发现幼儿调皮是有原因的,调皮幼儿的行为并不一定都是坏行为。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调皮原因,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6:19: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指导:
1、了解调皮原因,对症下药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调皮原因,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对于为了引起教师注意的调皮幼儿,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要让他们知道老师很喜欢他,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让他有一种安全感;对于好奇心很强,积极探索的调皮行为,教师要给予理解、支持和引导;对于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的调皮幼儿,教师要做好家长工作。教师在教育调皮幼儿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检查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检查自己是否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感兴趣的活动材料,检查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等等。总之,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从幼儿的特点来看调皮的行为。
2、强化优点,淡化缺点。
   每一个人都有其优秀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教师在教育调皮幼儿的过程中,可以强化优点,淡化缺点,以强化优点来帮助幼儿克服缺点。因为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更何况是幼儿。强化优点可以增加人的自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有可能使他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平日要善于观察发现调皮幼儿的优点和进步,对其优点或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其缺点教师装在心里,但不要在其它幼儿面前过分强调、夸张,促进他们有效的、良好的发展。
3、家园有效配合,共同转化“调皮幼儿”。
   彤彤的调皮引起家长的反感,此时教师应多与家长交流,沟通,向家长传授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开展班级问题论坛,在家园联系栏定时张贴相关的育儿知识,帮助家长了解调皮孩子的心声,鼓励自己的孩子与他交往,共同转化“调皮幼儿”。
效果分析:
《赏识教育》一书中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当我发现他在和小朋友争吵时没有动手打人,只是生气的踢了一下小椅子时,我立刻以赞赏的眼光望着他,夸他进步了,学会了不打小朋友,踢小椅子来解气。当他又一次遇到矛盾,生气的坐在小椅子上时,我又不失时机的表扬他爱护小椅子了,还能静心消气。当他把玩具送给自己最好的朋友玩时,我集合全体幼儿,赞扬他有好玩的玩具能和好朋友共享,真了不起。渐渐的,快乐开始进入他的内心,微笑挂满了他的脸庞。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从幼儿的特点来看调皮的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0 01: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