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9-4-4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二、从学生编演剧本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进行意义的建构
语文教育界认为:“语文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这样的能力只能在相应的听说读写训练中获得,所以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成为语文教师的基本责任,语文教师的课堂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场所。”[2]而课本剧,就是在课堂中锻炼语文能力的最好方式。
第一,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在知识的灌输中备受冷落。而“课本剧”吹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学生是知识的自主者、合作者、探究着,教师则成为引导者、促进者、交流者、讨论者,师生共同成长。
第二,课本剧是课堂教学中一抹浓重的亮色。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创新,内心情感不断丰富,形象思维得以加强,创新能力逐渐提高,他们用心灵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人物为友,深刻感受生命的美好。编演课本剧,为我们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方式。
第三,课本剧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元因素于一体,比单纯的文学读物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试想,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势必造成学生的求知欲减弱甚至昏昏欲睡。如果教师要求班级的学生上台来演一演文本中的某些片断,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学生不仅有“戏”可看,而且可以看出其中的内涵。师生乐在其中,何乐而不为?
第四,学生用个性感受与文本意义交流碰撞,编演的剧本就是带上了具有个性色彩的文本解读。戏剧的台词要求简练,这就要求学生对剧本进行反复修改、加工润色。剧本的编写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定有提高。
第五,促进学生从小喜欢编演戏剧。小学教材中,都是一些引人入胜、文质兼美的文章,文体以记叙性文章为主,说明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较少。其中,童话、寓言故事及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精彩片段,都是教学中排演课本剧的极好的资源。这样,学生就有较大的创作空间,将各种蕴含深刻教育意义的文章转化为剧本的形式。课本剧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也具备了戏剧的文体特征。只要是有“戏”可看的文本,都可以作为小学课本剧创作的原材料。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课堂表演,能将原本枯燥呆板的课文改编成既生动又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剧本,有效地优化了教学,发展了学生各方面能力,让孩子们从小便喜欢上编演剧本。
第六,个性化的语言可以带来良好的剧场效果,或许笑声不断,或许泪眼朦胧。但无论如何,都能使演员把语文知识即时迁移到实际演出中,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再加上小观众们的热情点评,台上台下有机结合,演员和观众互动交流,加深了全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独特走向深入。
第七,青少年的一个最明显的心理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表演欲,课本剧,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能有效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好动、好强是小学生的天性和特性,因此,编演课本剧,教师在课堂上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孩子们的热情随即便被激发出来,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灵性,将带着对文本的独特体会,驰骋于广阔的演示舞台,秀出真我风采。
第八,编演剧本提高了学生“言语的敏感”。郭沫若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里的“言语的敏感”实质上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展现,而编演课本剧,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了“言语的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