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17:2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说课稿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说课稿
学习本课的重要性
本框是第一课第二框,在第一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在第一框强调自尊的情况下,讲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启下;它为下一框彼此尊重作了铺垫,打下了基础。使学生理解尊重他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关心他人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尊重他人,形成自尊、自重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
知识、能力目标:帮助学生懂得自尊,理解尊重他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学生学习方式:
自学、互相讨论、换位思考。
教师教学方式:
讨论式、启发式、情景演示。
教学构想
1)学生自学“同样的自尊,同样的快乐”,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
①你心目中的“他人”是谁?
②畅想一下我们个人从小到现在自己在别人尊重下感到快乐的事情。
2)请两个同学表演一下:在公共汽车上由于人太多太挤的原因,一个人的脚踩在另外一个人的脚上。请同学们思考: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
3)上述活动说明,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是我的需要,也是我们的快乐。然后出示挂图(书上第十页的四幅画的挂图),思考:假如你有下述经历,你会怪谁?
4)通过对挂图中四个人的做法,由学生分组讨论:怪谁?你会怎样做?小结:不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说课稿
下面我就初一思想品德第一课第三框题《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进行说课,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简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是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三个框题。这套教材是根据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科书。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上册书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本单元是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学生在上册书的基础上,已渐渐地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和自身的成长,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本单元,进一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本单元的学习,也为后几单元的学习做了铺垫。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第一框“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和第二框“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已知道什么是自尊,体验和感受自尊带来的快乐,懂得自尊和尊重他人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自尊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了主动树立自尊心和如何彼此尊重的愿望。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按照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目标是让学生懂得自尊心的培养,对于自己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而本框的主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自尊心,学会彼此尊重。因此,本框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主要讲了三层意思,首先,通过晏子使楚等故事说明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决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其次,通过司马懿“临辱不惊,遇侮不怒”等故事说明自尊要适度,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态度和议论,而要养成豁达、开朗的性格。最后,通过陶行知给糖的教育活动告诉学生如何做到尊重他人:一是要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二是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三是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
本框落实的课程标准主要有:①“自尊自强”部分中的“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②“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部分;“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相互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断地尝试、体验自尊带来的快乐。
(2)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过程中体验被尊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置的依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因此,我把它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一是依据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设置。所依据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二是依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而设置。所依据的课程内容标准有: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部分;“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相互帮助”。三是依据新课程观而设置。新的课程观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情感,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更表现在对生活的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上。
2、能力目标
学会掌握尊重他人的方法。
能力目标设置的依据: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而设置的。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有:“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部分;“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相互帮助”。二是依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而设置。初一学生自尊心增强,但并不成熟、不稳定,容易沾染不良习气;自尊自信是与学生的学业成绩高度相关的两个自变量。所以,学习如何树立自尊,学会掌握尊重他人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品德与学业的提高,有重大意义。
3、知识目标
理解自尊与尊重他人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知识目标设置的依据: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而设置的。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有:“自尊自强”部分中的“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二是依据初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而设置。初一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尊心增强,但并不成熟、不稳定,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对自尊和彼此尊重的全面理解。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初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善于尊重他人
重点的依据:初一的学生正处在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阶段;自尊的需要非常强烈,因此,本课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本框此目在前两框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将自尊赋予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因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真正地赢得自尊,此目再次重申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所以本目是全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人格的含义
难点的依据:什么是人格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17:24:25 | 只看该作者

二、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我校是一所省城普通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比较活跃,表现欲相对强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考虑到我校初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等。
讨论式教学法: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讨论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先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然后分组讨论,最后再回答老师设置的问题;从方式上看,引导学生按要求阅读文中材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理论,到交替运用阅读、讨论、回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结合实际,探究课文中知识点,并提高个人修养,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启发式教学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点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老师启发学生自己提问自己的教学法,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独特的思想火花。例如要让学生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的技巧,懂得如何尊重他人,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人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思考并解决。
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例如我组织学生讨论教材第14页上面一个虚框的内容:关于“司马懿”的插图故事材料,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自己的历练,从而获得知识,深刻的认识到司马懿的这种行为是不知耻还是自尊,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尊有时需要适度。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老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节课在教学中将阅读讨论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思想品德的重要方法之一—探究式学习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协助学习。为此,安排了许多学生动脑、动口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另一方面,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的交流空间,采用小组讨论活动,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我还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设计的依据: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教学流程及各环节依据
1、导入新课:(5分钟)
故事导入,揭示课题。(首先让学生讲“晏子使楚”的故事,其次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楚王不但得不到晏子的尊重,反被其辱?三引导学生思考对此案例有何启示?)
☆教法及学法:依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环节我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也体现了常见教学法中的讨论法、启示法等。教会学生搜集信息和运用处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导入设计的依据:一是学生对“晏子使楚”的故事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能深刻地揭示课题,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楚王三次企图刁难和侮辱晏子,却事与愿违,反被其辱。此案例让学生懂得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真正地赢得自尊,即“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的道理。
2、授新课:(35分钟)
(1)维护人格最重要
☆教法及学法: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环节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等。本框的难点是“人格的含义”。在环节①中,学生通过对人格问题的反思和体验,帮助他们理解人格的含义和理解捍卫人格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自尊的全面理解。这样明了的分析了难点。
①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听故事、谈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的重要性:
** 晏子使楚的故事(略)(动画演示)
** 唐伯虎给商人写对联的故事(略)(多媒体演示)
请问:宴子为什么要坚持从大门进城?晏子为什么坚持要从大门进城?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唐伯虎给商人写对联的故事对你有何启示?在生活中你如何看待人格问题?
★设计依据: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情境中,通过体验感受,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通过对“晏子为什么坚持要从大门进城?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在生活中你如何看待人格问题?”等问题的反思和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人格的含义和理解捍卫人格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自尊的全面理解。借此难点。
②组织引导学生阅读并讨论教材第13页上面一个虚框的内容。(学生讨论虚框的内容后,联系实际,探索在现实生活中应怎样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设计依据:一是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尊,消除对自尊的错误看法,知道如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尊严。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问题,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三是学生参与了本次活动,获得丰富的感受,引发深入的思考,从而不断地调整认识,转变态度,形成新的评价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17:24:32 | 只看该作者

(2)自尊者达观
教法及学法:讨论法(辩论式讨论、设置情境式讨论);指导学生搜集信息和运用处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自学能力等。
①组织学生讨论教材第14页上面一个虚框的内容:关于“司马懿”的插图故事材料,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他的这种行为是不知耻还是自尊?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尊有时需要适度。
★设计依据: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懂得不能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和态度。
②分析场景,体验自尊,学会宽容。
A如果遇到下面的情景,你会如何处理?
**如果你得知有人曾说过你的坏话。(出示漫画)
**早上一开门,你就发现有人在门口放了一个骨灰罐子。
**如果你是一名老师,班上有个爱搞恶作剧的学生向你后背洒墨水。
尽量让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B让学生自编自演生活中宽容待人的正反事例。事例(略)
C在这些故事中,当事人的上述种种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D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为什么应该豁达乐观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别人的议论与批评呢?
★设计的依据:通过以上场景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了享受自尊的快乐,必须豁达开朗,学会宽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来获得体验,从而逐步达到提高认识、内化道德的目的。
(3)善于尊重他人
☆教法及学法:本目是本课及本框的重点。依据本课的内容结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新理念,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通过本环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白了自尊的满足是在与他人和睦相处中获得,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真正地赢得自尊;掌握了如何与人相处的技巧,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方法。学生在情感上,不断地尝试、体验自尊带来的快乐;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过程中体验被尊重。学生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以此突出了教学重点。
①用歌德与批评家的故事导入第三眉“善于尊重他人” 。(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与一位批评家在一条小路上相遇,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歌德笑着退到路边说:“我恰恰相反。”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组织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依据:一、本课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自尊心,通过对此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自尊的满足是在与他人和睦相处中获得,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真正地赢得自尊。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让学生表演教材第15页上面一个虚框的故事。
设计依据: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③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有哪些方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和结合课本的知识回答)
★设计依据:,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④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人呢?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思考并解决。)
★设计依据:让学生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的技巧,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3、小结(2分钟)
归纳观点,做好总结。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尊,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彼此尊重。只有彼此尊重,我们的人生才能弹奏出美妙的旋律。最后,我从全课的角度总结尊重他人的方法。
设计依据:并通过活动训练来掌握宽容待人的方法。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维护人格最重要
自尊者豁达
善于尊重他人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自尊要适度
如何尊重他人
5、布置作业(3分钟)
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1、如何做到尊重他人?(必做题)2、你打算如何去开导他们?(学习指导材料分析题)(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二)教学过程总体设计依据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初一学生自我认识水平有所提高,自尊心增强,强烈的成人意识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给予信任。但自我意识并不成熟,不稳定,有时夸大自己的能力,出现评价过高,有时遇到失败又产生自卑。如何培养自尊心,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我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本节课我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讨论法、启发法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18 20: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