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3-24 10:04:00
|
只看该作者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许多实践证明,决定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认识,二是兴趣。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兴趣又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点上,美术课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学生没兴趣学,只是为学而学。这样,就不能牢固掌握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也不能提高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我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不需要给孩子们灌输多少美术知识,而是让孩子们对美术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另外,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是运用游戏结合美术教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一年级《神奇的口袋》一课中,通过我自制的一个装满美术用具的“神奇”口袋,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把手伸进口袋摸一摸,猜一猜的方式,来认识各种美术用具,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仅认识各种复杂的美术用具,还因为极大的好奇心而大胆尝试使用,完成了很多赋予想象的美术作品,极大的鼓舞了孩子的信心,更大大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同时,我在教学中还注意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和加工方式去吸引学生。让他们对每一节美术课都充满探险似的好奇和兴趣。一个个的鬼点子、新花招层出不穷,创造的大门关都关不住。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美术观察能力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把握形象主要特征。指在把握同类形象的共性特征基础上,对所观察的对象个性特点、本质特征的掌握,是对形象观察细致入微,全面比较、准确判断的体现。它包括形态特征、神情动态特征等。②物象间相互关系的特征。指观察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受环境影响而呈现的外边特征。其包括比例关系、明暗关系、空间关系、情绪气氛、情调和情境等观察;③审美的观察。指以视觉感知为基础的有联想、想象、情感和理解参与的观察,它包括有联想和想象的观察、情景交融的观察、形式表现的观察、形式美的观察等。
培养儿童观察力的途径多种多样,我认为,在绘画活动中儿童观察力的培养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带领儿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二是在室内观察实物与图片。
(1)对大自然的观察
大自然是神奇多采的。绚丽的色彩,对儿童永远有着新鲜而神奇的魅力,他们习惯用鲜艳的纯色来概念化地表现物象,如把树涂成一种绿色,天空涂成一种蓝色。那么树究竟是不是一种绿色,天空是不是一种蓝色?课堂教学应深入自然,让学生到校园里去认真观察一下,他们马上会说:“树不是一种绿,向光部分是黄绿,背光部分是深绿,还有点发紫……”这样画出的色彩就不单调了。带领学生在晴朗天气的户外观察,启发他们说:“你们抬头看一看,近处天空的颜色和远处天空的颜色有什么不同?看谁观察的最仔细。”同学们经过细心观察惊奇的发现,头顶的天空很蓝,颜色清新,远处的天空不是很蓝,好像有层朦胧的薄纱罩着,颜色发灰。学生在细心观察自然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会很高,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自然的色彩千变万化,鼓励学生多到生活中去观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色彩感受,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采撷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表现力。
(2)室内观察实物与图片实物
把实物放在儿童面前,让他们一边观察一边描绘,这样做并非完全是为了让儿童直接对着实物写生,而是要他们从深一层的观察去加深对实物的认识,以便打破儿童绘画中的概念化,克服因对实物的观念不明而草草了事的应付性描绘的现象。因此,在室内观察某种实物对儿童来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作画方式。图片实物的辅助作用也相当大,在高科技教学的今天,多媒体课件备受越来越多教育者的欢迎,它不仅能形象准确的表现出你要表达的实物外观,甚至可以配上音乐、声音加以修饰和强调。例如在一年级的《鱼儿游游》中,我就运用了动画课件“奇妙的海底世界”辅助教学,我刚一打开动画,那逼真的情景和音效一下就吸引了小朋友的眼球,我用鼠标点一只正在游动的小鱼,这只小鱼马上说话了,“小朋友们,你能说出我的身体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他们分别是什么颜色吗?”顿时一个个小眼睛挣得圆圆的,仔细的观察起来。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们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要求他们表现出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孩子们习惯用他们自由的心灵感受世界。每学期我都有目的地地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写生,这种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得来的感受,非教师可用言语能传授的,整个写生过程学生始终怀着浓厚的兴趣,且思维活跃,积极主动,从而促进儿童的创新能力。
三、提高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参与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还必须要参与动手去实践,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参与的机会。
l、课堂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览,让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感到“学海无涯”而厌课、厌学。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在"说"中参与。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三年级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从四年级下半学年开始,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到了五、六年级,基本上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过这几种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从以上三点总结,小学生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根据小学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的特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在观察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总之,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学得开心、愉快,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