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统筹规划
主要从整体教学、任务型教学及有效教学角度对每一节课进行分析、定位,设计任务目标与教学环节,用具有尝试性的创意去探究如何教学“起始篇”这部分课程。
第一,整体教学。本单元在教学上分为四课时,每节可以独立成课,同时也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本单元的教学是本册书教学的起点,也是全学期教学的第一部分。
第二,任务型教学。作为以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设计的Go for it!教材,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在这种模式中,如预习课文,阅读课文,听课文,解决问题,角色扮演,问卷调查,学习者向全班同学的汇报等等都是具有很大灵活性的任务,同时亦可在活动中加入很多灵活的奖励机制。
第三,有效教学。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高密度的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能够充分地完善内在的语言学习机制,实现较为丰富的任务目标,确有实效地促进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
总之,要使学生或采取循序渐进,或一步到位,且富于变化地完成每一节课自己的任务,并在快乐的参与中取得真正的富有实效的进步,整体的统筹规划是不可缺少的!
二、教与学中的问题思考
通过备课,笔者认为只有在教学思路上积极开拓和创新,才能改变学生学习中的被动状况。因此,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开辟出充分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轻松而高效地学习,也成为本次探索的一个任务。
1.关注课前预习
在现实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新授知识的讲解与识记上,往往事倍而功半。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尝试着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并发现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本学期的起始篇教学中便将“预习”这一环节请进了我的英语课堂,并将之列为一个循序渐进的重点培养目标。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具体要求,我将第一周的预习教学分为:动员,方法指导与实际操作,成果回顾等环节。
(1)动员
预习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一种好习惯,但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接受这一事物,就得从心底里打动他,让他自觉地去做,坚持去做,而不是当作任务应付了事才行。于是,我和同学进行了一番有效的讨论。
问题一: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上课非常专心,又是听讲又是记录,忙个不停,平时也很用功,可是成绩就是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
分析:这些学生用功了而效果不理想,课上只顾听和记,没有时间消化,学习方法有问题;或者他们认为反正课堂上老师会详细地讲解,没有在课前扫除“拦路虎”,没有预习,等等。如果课前做好了充分预习,效果就可能大不一样了。
结论:学生应用英语学习中自己的宝贵经验判断,课前需要做好预习。
(2)方法指导与实际操作
问题二:有的同学曾经做过预习,但不得要领,没有什么效果,因而不能坚持。
分析:何时预习、怎么预习、预习什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结合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特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发展情况,一个时期应有一个主攻方向,使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学能力。
问题三:如何进行实际操作。
分析:结合起始篇教学(第一单元),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等,进行整体设计,有效设计,循序渐进。
结论:每一节课都有其目标,预习时抓住这个目标,明确这一堂课应该掌握哪些单词,交际用语,语法;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不太牢固,预习时应重点地找出来。
实际操作:首先,和学生讨论如何寻找哪些是单元的重点、难点,确定学习目标,并借此认识教材。第二,指导学生通过听读磁带,结合词汇表能大概了解课文或句义等重点,并寻找不懂的地方。第三,借助参考资料解决前两步中遇到的困难,初步扫除下一步学习中的语言障碍,并进行深化学习。第四,通过小练习,进行检测自己所学。第五,总结所学并大胆质疑,为课堂学习做积极准备。
(3)成果回顾
对于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我们要一步步紧盯不放,及时给予督促和正向引导。首先,检查预习笔记,帮助学生重历自己学习的过程,找到成功与不足。其次,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方法,发现并强化适合于自己的策略。第三,循序渐进给予新目标。通过这样的成果回顾,及时给予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及时把握自己的发展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潜能、长处及不足,从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使预习工作开展得更好。
总之,通过为期一周的英语课前预习与课内预习指导与实际操作,确实收到了预期效果,通过学生的汇报和交流,重难点大多迎刃而解,教师上课更流畅了学生学得也更轻松了,对英语也更有信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