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3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读后感作文100字200字300字400字 读《石灰吟》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09:4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石灰吟》有感作文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一首诗,这是借物抒情的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

读了这首诗,我有很多感触,这首是讲了可以烧成石灰的石头是经过很多次开凿敲打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它把烈火烧解自己看作是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作者用这首诗来赞扬石灰清白和无私奉献等精神,其实诗人是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在赞颂石灰会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的同时,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读这首诗,我可以想象到诗人当时的处境,诗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清官。他为人正直、清正廉洁,多次遭受排挤,但从未屈服过,依然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就像他诗中的石灰一样,宁愿“粉骨碎身”也要留着清白在人间。由此,我联想到了我国历史上许多类似的人,如战国时期的屈原,他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伟大情怀;我联想到了明代的海瑞,人称“海青天”,他是百姓的父母官,流芳百世;我联想到了宋朝的包拯,人称包青天。他同样清正廉洁,名垂千古;我还联想到了我们上任总理朱镕基,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多么爱国,爱人民,为人民做了很多事的好总理啊!这些人都有着石灰一样的精神。古往今来这样的伟人其实非常非常的多,值得我们后人赞扬和学习。我也希望我长大后也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有石灰一样的精神。

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有着这种精神的人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上多一些不是更好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09:50:1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这首诗的诗句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大臣于谦所做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却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高尚的品格。它要经过“千锤万击”才能自深山采出,经过“烈火焚烧”变成石灰后,虽已“粉身碎骨”,却欣然以自己的清白,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诗意之大概只有自身高洁的人,才能独具慧眼,在寻常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寻常。  纵观于谦的一生,他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他御强敌,扶社稷,严操守,淡名利,有大功于国。被害后,他的家也随之被抄,但抄出来的只有书和生活日用品,此外就别无长物了。堂堂的一品大员竟是这样廉洁,连抄家的人也不敢相信。  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在以德治国的今天重读这首小诗,也许仍有其现实意义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09:50:38 | 只看该作者
读《石灰吟》有感
中华路小学 小记者王欣悦


  明代的大政治家于谦曾写下一首题为《石灰吟》的名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热情地赞扬了看似平常的石灰,实际上蕴涵着诗人的雄心壮志。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理想和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千锤万凿出深山”,写的是开采石灰石。首先,石灰石来自深山大壑之中,头一道工序就是要敲击和锤打,石灰石默默地承受着迎面而来的沉重打击,纵然粉身碎骨也毫无畏惧。“烈火焚烧若等闲”,写的是烧炼石灰石,它要在烈火中经受高温的考验,依靠顽强的意志,在众人的期望中把自己炼成生石灰。“粉身碎骨浑不怕”,写的是经水煮变成熟石灰,尽管已经变成了细小的颗粒,它为理想而献身的信念也不改变。“要留清白在人间”,写的就是石灰的理想,这其实是作者在自抒情怀,表示他要做永远清白的人。于谦为官清正廉洁,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保卫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的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枉杀了这位民族英雄。他所写的这首〈石灰吟〉,正是英雄人格的光辉写照。

  我读《石灰吟》的感想是:我们应该时刻警醒,不要被镜花水月的表象所迷惑,要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清事物的本质。常言道:“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有的人见利忘义,有的人戴上了璀璨的光环,却陷入了华丽的陷阱。可是,只要你具备了石灰那清白的傲骨,又何惧什么“芳饵”呢?

  编者评语:对《石灰吟》的解析写得不错,最后一段感想却与前文对不上号,我猜你参考了什么材料。写文章参考资料,是一件省事而又危险的事情,因为材料未必适合文章,所以我们要当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2: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