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音乐《乃哟乃》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30 14:5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音乐《乃哟乃》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乃哟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和表演《乃哟乃》,初步感受土家族儿歌的特点,体验土家族民歌的风格和韵味。
2、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并能随着音乐准确地读出节奏和歌词。
3、引领学生走进土家族的山寨,再说一说、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中丰富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4、能够主动参与小组的活动,在活动中拉近于音乐的距离,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合作的快乐。
重、难点
感受并表现土家族歌曲的特点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
导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强调坐姿,师生问好!
二、导入
教师出示三段音乐:新疆《达坂城的姑娘》、蒙古族《草原就是我的家》、土家族《乃哟乃》(生跟师一起做各民族舞蹈动作)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经典动作,而且音乐也不一样。
三、新授
1、今天老师带大家还要走进一个民族,——土家族。
2、了解吗?没关系,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家族。
欣赏图片(打溜子、牛角号、吊角楼、摆手舞)(放《乃哟乃》伴奏当背景音乐3遍)讲解词:土家族是一个大山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土家族的先民们就在湘西、贵州一带生活,逐渐形成了他们单一的民族。说起土家族呀,还真有意思!他们个自己没有文字的民族,可是土家族的人们却很聪明能干,他们凭借着原始的舞蹈,古老而又质朴的歌谣,把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保存至今。土家族可称得上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年的正月和三月,土家族人都要过一个非常隆重而又热闹的节日,就像咱们汉族人每年都要过春节一样,你们猜猜看是什么节日呢?
还是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还是让老师来告诉大家吧:这个节呀叫社巴节。说起这个社巴节呀我们不得不提到摆手舞。为什么呢?因为在社巴节上最好看、最热闹的就要数摆手舞了。
[设计意图:以谈老师的收获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自己游玩的亲身经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开游览区的风光图片、土家族民俗风情图片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般的仙境,使之产生无限美好遐想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欣赏土家人怎样跳“摆手舞”的。(视频)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对摆手舞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摆手舞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4、教师提问:土家族姑娘在说什么?再看一遍听一听!(“乃哟,乃哟乃”)
5、其实她们在读这三个字“乃哟乃”,是什么意思呢?“快快来”。
6、那我说乃哟乃,你应该回答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
7、师:“乃哟乃”,我在呼唤,你们呢?  
    生回答:“乃哟嗬”。书上有一些图形普,让我们伸出小手指,指着书上的音乐小人再听歌曲,看看他们的位置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原唱。
8、师:位置怎样?生:高低不一。师:这说明?生:声音是高低不同的。师:也就是说歌曲的旋律是有高有低的。
9、师:同学们还会发现这些音乐小人他们服装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有()生:黄、绿、红。教师出示音乐图版:黄:5   绿:3   
红:1     
     [设计意图:让学生听出旋律的骨干音,意在让学生明白歌曲既简单又易学,全曲只由三个简单的音符构成。为学生在下一环节唱好歌曲的旋律树立了信心]
10、师:同学们跟老师配合我们来唱一唱音符,我唱前半句,你们唱后半句。教师弹琴。
11、“乃哟嗬”其实是由三个小音符组成的, 唱一唱这三个音。
[设计意图:这首儿歌全曲由1、3、5三个音构成,要让学生掌握整首歌曲的旋律只要能反复唱准1、3、5这三个骨干音就可以了,因此采用让学生即兴随教师的指点唱出旋律既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可以满足他们新鲜、好奇的心理]
12、生一句,师一句,唱完。
13、跟琴唱一唱,不准地方听琴。
14、跟琴完整演唱。速度加快来唱(跟伴奏)
15、纠正不准确的地方,再来一遍。
16、教师出示乐器:三角铁、双响筒、铃鼓,学生自行为乐曲伴奏。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歌曲音乐声中自由地创作,表达情感,表现音乐。这种表演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拓展
1、做个小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教师教授摆手舞动作)

2、土家族小宝宝的摇篮。(背景音乐《土家摇篮曲》)
3、师:乃哟乃  生:乃哟嗬
4、最后完整唱一遍。
五、总结
老师:“乃哟乃”,生:乃哟嗬,记住歌曲的题目了吗?生:“乃哟乃”
乃哟乃——快快来
唱一唱:1   2    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30 14:59:28 | 只看该作者

课    题
第二课时   歌曲《乃哟乃》欣赏《杵歌》
教学目标
1、学生用茶杯、碟子、碗演奏《乃哟乃》
2、欣赏《杵歌》
教学重点
用茶杯、碟子、碗演奏《乃哟乃》
教学难点
用茶杯、碟子、碗或其他打击乐器演奏《乃哟乃》
教具准备
风琴、录音机、录音带、茶杯、碟子、碗、打击乐器
导学过程
一、复习《乃哟乃》
1、学生齐唱《乃哟乃》
2、分组演唱《乃哟乃》
3、指名学生演唱歌曲
二、请同学用茶杯、碟子、碗为歌曲《乃哟乃》伴奏
1、教师先示范演奏
2、学生试为歌曲《乃哟乃》伴奏
3、学生自己演练伴奏
4、指名学生展示演奏
5、学生齐唱《乃哟乃》指名学生伴奏
三、请同学们试用其他打击乐器演奏《乃哟乃》
四、欣赏《杵歌》:
扩展资料:
杵歌——民间劳动歌的一种,也称舂米歌,流行于黎族、高山族、景颇族等地区,(舂米就是把谷粒放在石臼里捣去皮壳或者捣碎)且歌且舞的舞蹈形式,有“杵音”“杵乐”“杵舞”等称,以居住在台湾日月潭边邵人的杵歌最为著名。曲调结构短小,节奏规整,音域不宽。杵歌中,大多数是辅音(即哎、呀、鲁、耶等等此类字符),伴唱歌曲多是古调民歌和传统的词曲,也有新作,但都充满田园风味。

“杵歌”源于劳动生活,舂粟多在室内地面挖一臼形洞,底铺盘石,将粟谷倒入,用两头粗中间细,长约2米余的木杵舂米,后来逐渐发展为多人表演的歌舞。舞时,由于杵之长短,粗细不同,舞者用力或轻或重,从而形成一组天然的木石乐音,而且用称作“塔刊”的竹筒乐器击地声作为伴奏。表演时,舞者随歌挥杵,交错敲奏,忽聚忽散,错落有致;时而踏地、轻摇,时而左右摆动,优美委婉的歌舞,和着天籁般的杵音和竹筒声,相得益彰,美妙之极。
1、初步欣赏《杵歌》,放录音。
2、教师简介高山族的知识。
这是一首高山族妇女舂米劳动时所唱的一种民歌。
高山族(宝岛原住民),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又称“原住民”、“山地人”。
这一部分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总人口约40万人,大陆散居有290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身着传统服装的鲁凯族男子高山族地区处于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3、认真欣赏:放录音,学生可根据歌曲做舂米的动作。
五、教学评价:
1、能用茶杯、碟子、碗演奏《乃哟乃》。
2、能随音乐做舂米的动作。
又称舂米歌
源于劳动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2: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