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3-12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课例二]:
课前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回忆了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算1加到100的故事。让学生看到“找规律”进行简算的好处,让学生也有了“找规律”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
情境引入后,教师出示例题:
“同学们要在全长1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式解答,并尝试想办法验证。
汇报时,同学们列出了几个不同的式子,教师质疑: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呢?
大多数学生都想到要画图,但,要画(150÷5=)30个间隔太麻烦了……
教师引导学生想到,遇到大的数目不好把握,可以从小的数目入手,找出规律,然后再用规律来解决大数目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从10米、15米、20米……长的路上入手研究,每隔5米种一棵,找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公式,然后利用公式进行检验,最后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这两个课例,哪个更有价值?显然是第二个。因为,它把例题还原到模拟问题的初始状态,也即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假设的思考场境——若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下手?
同是一堂课,切入的角度或者说是所站立的高度不同,所产生的现场教学效果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重视思想方法渗透的教师所带的学生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拓展的深度是其他学生无法比拟的。显然,善于适时适地给学生渗透思想方法的教师,是“高师”。一句话,就是教师的数学综合素养的不同,导致了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成为“高师”?
笔者认为,要成为“高师”,必须从两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一方面是通过外围促进
首先,要把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当作校本研修的一个主要内容。目前,就师范生本身,其在校所学的知识还是不够的。“从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三年制大专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看,数学课程只有列入专业必修课的《大学数学》(90课时),以及作为数学与科学专业方向选修课《高等数学基础》(180课时)和《现代数学概论》(72课时)三门,没有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论等方面的课程”。因此,校本研修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且当务之急是要把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等本体性知识当作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
其次,要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习惯列入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