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9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9中考课内文言文备考讲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3: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年级上册
1、童趣
一、文学常识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
5、兴正浓。兴:兴趣
6、方出神。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翻译: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翻译: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翻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答案: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答案: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
答案: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3:23:00 | 只看该作者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句子翻译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翻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翻译: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论语》的\"论\"读lú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11)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找一找这篇文章中包含哪些成语?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成语。
答案示例:
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2、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3、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13)美国总统曾在2005年来中国上海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当时上海大学生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论语》给了美国总统,你能说出其中的寓意吗?
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4)仿写
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                        
                     ,                                     。
答案示例:有勤才有曹雪芹“批阅三载”增删五次的壮举,也才有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红楼梦》
(15)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于丹女士曾在2006年“十一”黄金周在CCTV-10频道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请结合本文中的相关句子也谈谈你的心得。
答案:略
七年级上册:3、山市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
2、数年恒不一见。.数,几。恒,经常。
3、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念,想起。近中,附近。前。
4、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记。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
5、层层指数。数,数数
6、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子。或凭或立,不一状。或,有的人。凭,依靠。不一状,各不相同。
7、或凭或立,不一状。或,有的人。凭,依靠。不一状,各不相同。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t
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答案: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I$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答案: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S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市”?
答案: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答案: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答案: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答案: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七年级上册:4、《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去:离开。 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约定 。 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 。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集会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1、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案: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TLL]dH
3、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4、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级上册:5
智子疑邻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天雨墙坏。雨:下雨 坏:毁坏。
2、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
3、不筑 。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6、其家甚,智其子。其家:那富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3:24:00 | 只看该作者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答案: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
  一、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1、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
2、人皆吊之。吊:慰问
3、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为什么就,怎么就。为:是。
4、居数月。居:过,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带领
6、死者十九。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大:大规模。
  二、阅读《塞翁失马》回答问题。
1、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就:完成。
5、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客: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其然,代词,这样。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pān):通“攀”,牵、引。环,四处,到处。谒:拜访。
9、不使学。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比得上。前时之闻:以前听说得(名声)。
11、泯然众人矣。泯然:消失,这里是毫无特色得意思。
12、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材人,有才能得人。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不至:没有到达。                                                                                                                                                                                                                           
14、伤仲永。伤:哀伤、伤感。
15、或以钱币乞之。或:有人
16、从先人还家。从:跟从,跟随。
1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18、固众人。固:本来。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J0L<
3、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翻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回答下列问题。
1、《伤仲永》中的哪些句子介绍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案: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Q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案: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七年级下册:3、孙权劝学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当:掌管。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
  4、孰若孤。孰:谁。
  5、蒙乃始就学。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二、翻译下列各句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翻译: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翻译: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劝学。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4、写出自本课的成。
答案: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七年级下册:2、口技'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京口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4、少顷。少顷: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 闻:听见。
  6、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坐”同“座”
  8、妇抚儿乳。抚:抚摸。乳:喂奶。
  9、众妙毕备。毕:全。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心情。少:稍微。舒:松弛。稍稍: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
  12、虽人有百手。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大腿。 走:跑。
  15、群响毕绝。毕:全。 绝: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
1、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翻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翻译: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
1、归纳文章的主旨。
答案: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 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答案: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3:24:00 | 只看该作者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Y
3、《口技》中口技表演者有一段时间同时发出许多声音,描写这些声音的文字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4、《口技》中从侧面描写口技表演效果的句子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七年级下册:4、夸父逐日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sCUR
1、夸父逐日。逐:赛跑。
2、河、渭不足。河:黄河。
3、化为邓林。为:成为。
二、中心思想?
答案: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答案: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答案: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七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以:认为。去:距离。
2、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
3、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热水。
4、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5、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
二、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翻译: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2、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件事。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2、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3、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
4、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七年级下册:5、狼,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止有剩骨。止:通“只”
  2、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3、苫蔽成丘。苫蔽: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5、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企图、打算。隧:钻洞。
  7乃悟前狼假寐。假寐:假装睡觉。i
  8、意暇甚。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10、止增笑耳。止:通“只”。耳:罢了。
二、译句
1、投以骨。
翻译: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翻译: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翻译: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答案: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蒲松龄的《狼》:最后一段说"狼亦黠矣",文中表现了狼的"黠"的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狼》中议论点题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
一、 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3、甚异之。异:诧异。
4、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
8、问所从来,具答之。具:详尽。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小孩。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处处志之。志:作标记。
11、闻之,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
12、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不久。津:渡口。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翻译: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12、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答案: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
5、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7、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诣太守,说如此。
10、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1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答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13、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答案: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②时间过得快。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平安定。
14、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15、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存在,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6、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答案: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17、你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久的,应该起来抗争。(谈自己的想法即可)
18、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民风淳朴,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19、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0、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1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自己作答)
22、假如当时的渔人是一名导游,请你代他拟写一段桃花源的导游词?答案:略
八年级上册:6、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3:24:00 | 只看该作者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馨,香气。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案,文书,案卷。牍,公文。案牍是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6、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二、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统领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或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9、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0、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拟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
11、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作乐。
12、从本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独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作法来看,又是消极的。(可发挥自己的见解)
1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14、人人都有自己的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翻译: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周敦颐《爱莲说》:(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咏莲名句(或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出淤泥而不染。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种含义:一、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如:赞成两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尘世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6、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受环境影响,“孟母三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同意本文的观点,只要保持坚贞的节操,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影响。
7目前,全国正在进行“国花”推选活动,如果你也参加这项活动,下面三种花中你打算选什么为“国花”,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一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一个)。
示例:我选择杜鹃为国花,因为:花中此物似西施。
答案:我选择荷花为国花,因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选择牡丹为国花,因为: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选择梅花为国花,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8、不久前某行政部门征集公益广告,以一幅清莲图为主体图案的广告创意,因积极的比喻意义背采纳,清你为该主体图案配一句恰当简明的广告语。(不少于8个字)
八年级上册:三峡
一、重点字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从,由。略:完全。阙:通“缺”空缺。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至于:到了。襄:漫上。溯:逆流而下。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虽:即使。奔:这里指快跑的马。御:驾。
4、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
5、飞漱其间。漱:冲刷p~4"7)
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7、每至晴初霜旦。至:到。霜旦:下霜的早晨。
8、属引凄异。属(zhǔ)引:接连不断。
二、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翻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翻译: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
翻译: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翻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翻译: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4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翻译: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翻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三、回答以下问题
1、《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3^
2、《三峡》中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uux.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3:25:00 | 只看该作者
3、《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j&
4、《三峡》中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 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7、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8、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i
9、把下列句子的划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辞语。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答案:斩断长江千里水,锁住三峡无数峰。
10、文中提到了巫峡,另外两峡是什么?(瞿塘峡、西陵峡)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到。 遂:于是。 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二、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翻译:想到身边没有和我一起享受月光的人,于是来到了承天寺。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到庭院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翠绿苍柏?只是那里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悠闲的人罢了。
三、阅读理解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旷达心境。
4、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襟)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6、你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显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7、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了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处一个空明澄清,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风烟俱净。俱:全,都。
  2、 从流飘荡。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反: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柯: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翻译: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翻译: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翻译:(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翻译: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翻译: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理解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3:25:00 | 只看该作者
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总写山水之美的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7、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望峰窥谷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买
  2、援疑质理。援:提出。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慕:仰慕。
  4、俟其欣悦。俟: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汤:热水。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报”,穿着。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翻译: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翻译: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翻译: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翻译: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翻译: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翻译: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7bYaaf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 “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造饮辄尽。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俦:类。
  4、不戚戚于贫贱。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地方。
  6、每有会意。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旧:朋友们。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翻译:(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翻译: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3、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簟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五柳先生传》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3、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五柳先生的个性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5、五柳先生追求人生(表现了五柳先生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性格)的句子: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6、描写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簟瓢屡空,晏如也。
6、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平和、旷达的性格。
八年级下册: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策:驾驭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策:鞭子。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这样。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一样。
  9、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出来。
  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M,w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D5M x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翻译: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o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三、阅读理解
1、韩愈的《马说》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伯乐不常有。  
6、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在: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的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9、《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1: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