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教材要有必要的事实为依据,透过大量事实而后归纳概括出若干概念,许多概念又共同构成了一定的原理(理论或学说),这一系列认知活动是通过抽象、概括、推理等而完成的。可以说,教材内容的本质,一方面是事实、概念和原理,这是具体的;另一方面,把事实、概念和原理等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清楚,这便是抽象、概括、推理等思维过程。只要学生大量记忆概念、原理并不是好的教学,好的教学要求建立起教学内容的内部结构、内在联系,即将事实、概念、原理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来。
3.教材的难易度
(1)重点。所谓教材的重点就是以教材方式呈现的该学科、单元或课时目标。教材对教学重点的要求就是对教材教学目标的要求。如高中物理“力”是力学中贯彻始终的至关重要的基本概念,生物学“细胞”专题的重点是细胞结构。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不论难度如何,都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
(2)难点。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掌握教材重点(教学目标)的困难所在。难点往往是已有知识与新学习知识的结合部。出现难点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难点与已有的知识不一致。例如高中物理课讲被动力(约束反力)的概念学生难以接受,因为被动力的大小、方向不能用胡克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那么简单明确地表示出来。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的运动状态,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寻求出。弹力、静摩擦力等是被动力,它的大小、方向的确定对高中生来说是难点。②难点是与实际经验不一致或难以观察到的。如果要学生理解弹力,就是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变形,如弹簧和弯曲竹竿的弹力,学生可以理解。但对诸如“物体放在桌面上所受的压力也是弹力”,学生就很难理解,这是生活中没有的经验体会。③难点也与知识水平有直接关系。物体受力分析是求解力学问题的关键,这对高中的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体会才能理解分析受力方法和灵活运用。
(3)疑点。教学中的疑点有两类。一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疑难不解的问题,由此对后继的学习构成障碍。例如,汉字中的“重”与“乾”都是多音字,学生对“相当重要”“避免重复”与“扭转乾坤”“天乾物燥”等不同词语中的不同读音不清楚从而构成疑点。另一类是教师有意设疑,使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学习,正如认知心理学所强调的,学习时“编制一套问题,在阅读时记在心头”。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个大系统,这一系统又由体现在下述教学活动中的多个子系统构成:(1)维持教学秩序;(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引起注意的集中程度(呈现教材);(4)组织教学与学习情境相一致程度(举例说明);(5)概括归纳结论的程度;(6)布置作业和按时下课。
三、动态分析课堂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实现两个目的:(1)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集中注意学习的内容,并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2)通过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了解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具体掌握学生还有哪些知识或方法上的缺漏,做到讲解新课之前,心中有数。
具体措施:(1)宣布目标;(2)提出问题;(3)解题自学;(4)摸底测验。
(二)教学阶段
教学阶段是教学过程四个阶段中最关键的环节,教师要概括介绍学习内容,提出包括如何学及如何自我评价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的新知识有一个概括、整体的了解;开始教学,安排辅导活动与材料,通过教师辅导,纠正和补充学生理解上的偏误或缺失,使学生真正、全面、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辅导阶段
给学生练习、实验和实习的机会,从中发现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全班、分组或个别辅导等方式。辅导的效果可通过随后进行的测验或学生的作业来检查。
(四)评价阶段
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把教学的全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一阶段的学习结束之后都要经过测验,达到了掌握标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这是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样就将仅在期末考试定优劣变为各阶段都要进行检测、补救,以便全班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各个阶段达到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五个子系统和四个教学阶段见图5-2所示。
图5-2课堂教学动态系统纵横剖面图
四、功能分析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一)某个子系统的最佳状态并不一定导致整体系统最佳状态的发生
课堂教学系统中的各因素都是相容的。这种相容关系是指教学系统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因素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系统中的25项因素之间的高相关占据多数,仅与教学目标明确度有高度相关的因素就有学习意志力、教学能力、教师对课堂控制水平、教学类型、教学启发性、呈现教材、举例说明、概括归纳结论8个因素。课堂教学五个子系统之间以及这些子系统与学习成绩之间都具有极为密切的相容关系。
相容性质还表现在整体效应上,因为相容使线性叠加失效,因素的独立性也随之丧失,各因素之间是按一定方式在整个课堂教学内协调运行、相互制约,从而表现出课堂教学的新质。这种新质,使课堂教学与构成课堂教学单独存在的各因素有明显区别。这种相互制约是一种整体效应。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与复相关比较中看出:从课堂教学25项自变量因素中抽取学习目标、学习量、教学能力、启发性、兴趣、练习与因变量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7 8、0.784 6、0.735 3、0.924 2、0.155 5和0.733 5,叠加为3.990 9。复相关系数是0.999 9。复相关是变量的总相关。可见,“线性叠加失效,因素的独立性也随之丧失。
(二)课堂教学系统心理结构因素是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通常的线性关系表现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都是自变量的一次函数。而非线性是指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中,有一个或多个自变量是不规则的。通俗地说,由于系统内各因素都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相容的;而各因素又随时间、空间和条件的不同,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效应也不相同。正因为如此,系统内各因素之间,有支配与从属、主导与次要、决策与执行、控制与反馈等关系,是不对称的相互作用。
实验研究和课堂教学25项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矩阵及t检验表明:课堂教学25项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有16个因素对学习成绩具有显著意义,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因素,一是教师对课堂控制水平(Rxy为0.930 1,t值为6.7, P<0.001),二是教学能力(Rxy为0.924 2, t值为4.4, P<0.001)。其他因素按相关系数大小排列的顺位是教学启发性、维持教学秩序、双基水平、学习意志力、学习量、知识难度、逻辑性、科学性、教师个人心理特征、测查适应度、教学目标明确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可见,各因素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与学习成绩的密切关系是各不相同的。
课堂教学各子系统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矩阵(Rxy)和t检验表明:课堂教学五个子系统对学习成绩的作用顺位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五个子系统的协调运行与激活作用
1.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的稳定性方面分析
学生学业知识的成长、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期才能实现。同样,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是从一节节课、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中领悟或体会得到的。而学生的成长和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恰恰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其他三个子系统充分发挥作用才使学生成长和教师积累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的直接因素中,学生子系统和教师子系统比其他三个子系统更稳定,故强调观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协调运行,就可以分析课堂教学质量。
2.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分析
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进入教学,就可以启动课堂教学所有因素处于激活状态。这是因为教学方法寓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子系统之中,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所学内容,师生处于积极状态之中,就可以做到课堂教学中的所有其他因素积极而活跃。
小结
课堂教学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按照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有秩序的课堂纪律条件下,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等诸多因素构成一个交互性的活动体系。在这一活动体系中,课堂教学系统还跟系统外的教育环境和非教育环境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不同作用的复杂结构体。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复杂的结构系统中进行交互性的信息加工与交流,实现双方心理结构的新的建构,同时也引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及子系统的动态调整或相互变化。
根据以上课堂教学研究思想,五方四段七步整体效应教学观从静态上把课堂教学空间结构分成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纪律)五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由下一层次的因素组成;从动态上看,课堂教学过程包括准备、教学、辅导和评价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课堂教学系统各因素结构或子系统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要实现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最佳功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激活与协调运行五个子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