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8 17:19:41
|
只看该作者
教材的特色简析:
首先,有必要理清这篇课文的体裁。这是一则通讯报道。通讯报道和新闻是不同的。
广义的新闻包括了通讯。而狭义的新闻则是指我们通常能见到的消息。
新闻(消息)有其独特的特点:真实客观、新鲜有价值、迅速及时、有时效性、短小精悍。
而通讯除了具有新闻的前三中特点,还有一个和新闻很大的不同:形象性。
为什么要关注这个“形象性”?这和我们去读懂这篇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手法是很有关系的。
教材特色之一——场面描写
这篇课文的场面描写很突出,很集中。
场面一:送行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人们为神舟五号送行的场面。
先从大漠环境写起。深秋、寒风凛冽等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厚重的氛围。一方面,营造出肃穆、庄严、厚重的一个基调,衬出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事件;另一方面,由这样的天气来反衬出当时人们的心情:激动、喜悦、自豪。
第二句:“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一句很有意思。酒泉,位于大漠深处,如何人们的目光能够聚集到这里呢?我想,此目光非平常的“看”,而是指全国亿万民众的心,都被这“千年飞天梦”牵住了,亿万中国人都关注着神舟五号,关注着这次飞天能否成功。
接下来,是点面结合的描写。寥寥几笔就烘托出了当时发射场里涌动的激动、自豪的热潮。
场面二——发射
发射这个场面,课文写得极其紧张、壮观。
7-11自然段,是指挥台发出的指令。一共5句话,很简单。为什么要分段写?为什么每一句的结束都是感叹号?又为什么全都没有提示语?这和营造紧张的、令人期待的气氛是有关系的。短语连用,读起来短促有力;1-10 的数字的倒数,让人屏息凝视,期待之中饱含祝愿。
接下来的一个自然段,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将飞船升空的刹那场景,描写得简洁却又壮丽,令人热血涌动、心潮澎湃。
发射成功——飞天梦圆——这是一个让华夏子孙都热烈沸腾的消息啊!于是,三个“传到”,将这个消息从杨利伟那里,开始传送,越来越远,越来越广,一直传到了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跳跃式的画面,蒙太奇一样的构图,排比的运用,将读者的感情也一波一波推向高潮。
场面三——飞行和通话
这个场面,不同于前面的几个,这是一个读起来温馨而又无比美妙的场面。重点是杨利伟说的那几句话。
句段1,第17自然段。杨利伟向地球发回的问候。无法得知杨利伟此时的心情,但是,从他发回的那几句问候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溢于言表的自豪感、激动感。当然,这几句话应该是特定的,事先要求好的。但是,当他作为第一个远离地球的中国人,在茫茫太空中发回这样的问候,这些话就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它见证着一个非凡的时刻。这是一个证明。国家航天事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证明。中国实力的证明。中国人的智慧的证明。——这和文末的“名字、脚印”相互印证。也是整篇课文“梦圆飞天”的意义所在。
句段2,第19自然段。这一个句段描写了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的景象。这是一个独特的美妙的景象。如果将语言和画面相互印证,孩子们一定会惊叹于太空的神奇,地球的美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