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期末考试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第三次换用教材,从人教版“旧”教材,变成新教材,新教材的显著变化是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八年级上上学期教材中,纳入了力学部分两章内容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六章《质量和密度》,一、命题思想
1.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八年级上学期的教学水平;
2.有利于引导新课标的落实、新教材的使用;
3.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实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4.有利于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
具体操作
1.引领教师回归教材,以教材中的练习题为母题进行变式,演变成考题,尤其是利用新教材中增加的试题,充分发挥测试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
2.与中考命接轨,与中考命题思想保持一致,试卷结构、试卷难度、考试时间均加相同,增强教学导向地域中考要求。
3.关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突出的、共性的问题。如探究能力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考查、新课标的变化情况的考查。
二、试卷结构与内容分析
(一)试卷结构分析
| 选择题
| 填空题
| 计算题
| 简答题
| 综合题
| 整卷
| 题数
| 14
| 10
| 3
| 2
| 3
|
| 分值
| 28
| 22
| 18
| 6
| 16
| 90
|
(二)试卷内容分析
1. 知识覆盖率,课标一、二、三级主题的覆盖率——100%
每章、每节内容全部覆盖,均有考题设计,期中抽测的内容比例略微减小。
知识块(章)
| 小题号
| 小题数
| 分值
| 权重
| 机械运动
| 2、13、26、30、
| 4
| 14
| 16%
| 声现象
| 3、16、17、18
| 4
| 8
| 9%
| 物态变化
| 4、10、11、12、29、
| 5
| 11
| 12%
| 光现象
| 1、7、8、9、15、24、31
| 7
| 18
| 20%
| 透镜及其应用
| 19、20、21、23、28、32
| 6
| 18
| 20%
| 质量与密度
| 5、6、14、22、25、27
| 6
| 21
| 23%
|
2. 能力点
(1)理解能力考题有:5、8、10、13、14、19、21、30(3)
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不同表达形式(文字表达、数学表达、图形表达、表格表达和图像表达)。能鉴别关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应用能力考题有:9、25、26、27、28、29
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会应用物理规律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逻辑推理能力考题有:、32(3)
是指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所给的物理事实和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4)分析、综合能力考题有:22、29
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的物理情境、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找出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给的问题。
(5)实验基本技能考题有:6、7、25、30(1)(2)、31、32(1)
了解仪器的性能和规格,会组装和调整仪器。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会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会运用实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能得出实验结论。
(6)科学探究能力考题有:7、11、30(3)、31(3)(4)、32(2)
3.物理方法考题有:6、7、11、23、32(2)
(1)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
(2)科学研究方法: ①从特殊到一般探寻规律; ②用图象处理变量关系; ③控制变量
4.情境领域
(1)日常生活 1、2、3、4、5、8、9、10、12、15、16、17、18、21、26、28、29、
(2)物理实验 6、7、11、25、30、31、32 (3)新技术20 5.教材习题的变式:约45分 题号
| 1题
| 2题
| 3题
| 6题
| 9题
| 16题
| 17题
| 18题
| 教材题
| P87-2
| P18-2
| P37-1
| P112-2
| | | | |
三、测试质量分析
1. 学生总体水平的基本统计量
2.难度统计
全卷预计难度0.76,实际难度0.74. (人数出了问题,实际1813人,难度系数应该是0.74)
3.预估与实际的差异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预估难度 | 0.95 | 0.95 | 0.96 | 0.95 | 0.92 | 0.82 | 0.76 | 0.74 | 0.9 | 0.92 | 0.6 | 0.8 | 0.5 | 0.45 | 实际难度 | 0.98 | 0.95 | 0.88 | 0.98 | 0.7 | 0.82 | 0.76 | 0.75 | 0.73 | 0.87 | 0.64 | 0.75 | 0.38 | 0.46 |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 预估难度 | 0.96 | 0.96 | 0.94 | 0.92 | 0.86 | 0.85 | 0.8 | 0.6 | 0.82 | 0.85 | 0.83 | 0.8 | 0.76 |
| 实际难度 | 0.89 | 0.91 | 0.96 | 0.91 | 0.82 | 0.55 | 0.83 | 0.62 | 0.7 | 0.71 | 0.82 | 0.9 | 0.74 |
| | 28 | 29 | 30 | 31 | 32 | 总分 |
| 预估难度 | 0.4 | 0.2 | 0.75 | 0.76 | 0.6 | 0.76 |
| 实际难度 | 0.31 | 0.18 | 0.674 | 0.732 | 0.882 | 0.7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差异较大的题是5、20、32,9、13、24
四、典型试题分析
7、如图1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A.沿ON前后转动板E B.沿ON前后转动板F C.改变光线OB与ON的夹角 D.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探究方法,研究问题改变的自变量,观察测量变量,期中测试时,在实验体题中考查,两项研究内容同时进行选择,得分率0.56,期末在选择题中考查单一研究问题,调查试题的形式对学生答题的影响,以及学生的探究进步情况。
11、小明在探究“水降温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实验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可得出“水降温时温度随时间增加降低得越来越慢”的结论,则从表中提取的能得出该结论的信息是
A.温度与时间成反比 B. 时间变化,温度也变化 C.时间逐渐增加,温度逐渐降低 D.时间的增加量相等,温度的降低量越来越小 命题意图:考查分析论证之信息的提取能力,2012年中考新题型,解决教学忽视过程的倾向,教学导向避免重结论轻过程教学。
13、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可知
A.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B.速度决定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 C.速度不随时间或路程而变化 D.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理解,期中测试得分率0.26,出乎意料的低,通过多项选择题考查,重点考察学生理解能力,也检查期中测试的教学导向情况。
23、如图8所示,F是凸透镜的焦点,P是凸透镜2倍焦距处,根据图中的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
命题意图:考查凸透镜作图的三条特殊光线,从特殊到一般转化的过程中用到成像的原理,检验最后一次教研效果。复习展示课中典型例题为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光线(或反向延长线)通过像,物体在2倍焦距处成像在透镜的另一侧的2倍焦距处。用1分检测综合理解能力。
28、小明用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凸透镜从靠近字到远离字的过程中,小明看到如图11所示两种情景。请说明甲图情况成像的性质,解释观察到乙图的现象的原因。
命题意图:考查知识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能力点解释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变形与教材中的习题,将观察的多种情况化简,将观察到的现象明确化,解释现象。检查教研效果。
29、如图为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在寒冷的冬天,湖面封冻了,较深湖底的水有可能保持 4℃的水温。请解释冬天湖面冰层逐渐变厚的原因。
命题意图:利用教材《质量密度》一章图,考查物态变化中凝固知识。解释冰层变厚的原因属于动态的变化过程。学生能够知道凝固和凝固的条件,但是变厚需要不断的进行热传递,这道题中有2分的能力考点,即冰层上下面温度情况、结冰的过程分析。
30、(5分)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电子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13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实验中为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 (2)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 小车由甲至乙
| 小车由乙至丙
| 小车由甲至丙
| 路程s/cm
| | | | 时间t/s
| | | | 平均速度v/(cm/s)
| | | |
(3)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 为什么? 命题意图:考查新课标增加的点,测量平均速度。这里涉及到长度的测量刻度尺度数、速度计算、平均速度的理解。
31、(5分)如图14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探究像的位置、大小和物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E;铅笔;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白纸C;火柴。
(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
(2)实验中,下列做法不需要的是
A.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B.实验时玻璃板E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前应先将点燃 D.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3)为了得到可靠的结论,需要进行多次实验,
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 (4)在白纸上记录下多次实验后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15所示。请你写出怎样分析处理实验室记录的信息,才能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命题意图:考查平面镜成像的探究过程,(1)(2)(3)考察探究能力中的制定计划,(4)分析论证能力。 32.(6分)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等。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上。实验时,由于蜡烛的燃烧,烛焰逐渐降低,那么屏上的像逐渐向 移动。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图象。
f=10cm
物距u/cm
| 14
| 16
| 18
| 20
| 22
| 24
| 26
| 28
| 像距v/cm
| 35
| 27
| 22
| 20
| 18
| 17
| 16
| 15
|
(3)小明得出探究结论后,又用上述器材做了一个实验。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0刻线处,凸透镜放在17cm刻线处,如图16所示。移动光屏在a位置找到像。蜡烛和光屏不动,只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向某一方向移动到b位置时,在光屏上又看到像。结合所画图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光屏上第一次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B.光屏上第二次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C.a位置在51~53cm刻线之间 D. b位置在23~25cm刻线之间
命题意图:(1)考查实验基本技能——器材的组装。(2)处理实验数据画图像的能力。(3)考查利用图像的结论,或者利用数据分析的结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点涉及到凸透镜成像规律、像距物距的概念。
五、教学问题及教学建议
1.知识层面的问题
(1)物理术语运用不规范——规范教学。
(2)概念的表述不清楚——建构、理解
(3)计算题的规范表达欠缺
2.能力层面存在的问题
(1)理解能力: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到位。
(2)应用能力:解释现象时,不能把现象和知识联系起来。
(3)实验的基本技能——组装器材、实验操作等方面欠缺;
(4)探究能力——分析论证环节较薄弱。表现在说不清楚论证的过程。
建议:
1、 新授课建构知识,复习课建立联系,将结构化的思想渗透在平日的教学中。
2、 探究课目标清楚,平日教学中,将探究的各环节分散,循序渐进的进行探究能力培养。
3、把握新课标的要求,重视新教材中变化的部分,理解编者的意图。尤其是教材中习题,充分理解习题的意义、作用,并进行变式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