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7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抓住共性 举一反三



山东省青州市普通初级中学 郇立新






在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中,有些试题虽然与我们平日考试时的题,材料上有所不同,所设的问题也不一致,但仔细思考后发现,有很多原理或观点在做这些题时可以共用。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做题时要学会抓住共性,举一反三,从而在中考中提高考试成绩。



“抓住共性”,就是指在思想品德课中,有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观点或原理,可以运用到不同的问题的解答之中,在不同的题目中,应用起这些原理来,变化不大。抓住了共用原理或观点,就掌握了解题的钥匙。“举一反三”,是指要把这些可以共用的原理或观点,依据解题的需要,应用到不同的题目的解答之中,并且在对这些共用原理或观点进行运用时,要尽可能的发散自己的思维,对可共用的原理或观点进行科学整合,体现出观点或原理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以适应题目的不同的作答要求。以下面两题为例,作以说明。



(2006·安徽)在某校的校园网站上转载了这样一段报道:2006年“两会”代表和委员使用的16000支环保铅笔全部都是用废报纸经过处理后做成的,取代了传统的木铅笔。此时,记者招待会的请柬使用的是再生纸;数千张专用的记者证也“变小”了……



(1)请给这段报道确定一个符合内容主旨的标题。



(2)有的同学看了这段报道后,不以为然地说:“用废报纸做铅笔省不了几个钱,不值得。”请结合我国国情,对此观点加以分析。



(2006·武汉)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越来越公开、越来越透明了。现在某媒体《论和谐、话发展》栏目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进行访谈。代表们关于以下话题的精彩言论带给你哪些感悟?



话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人大代表甲:世界本无垃圾,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人大代表乙: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感悟:



通过阅读与思考我们知道,第一个题实际上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密切相关。所以,我们从课本中找到的原理有:我国的资源国情;我国的环境国情;资源国情与环境国情,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们先做第一题的第1问,因材料所反映的主题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关,并且“两会”上所做的都是所谓的不起眼的“小事”,所以我们不妨归结为:“节约和环保,始于细节”。关于第2问,可以把上面我们从课本中找到的几个原理进行整合后运用过来,这样就了体现原理或观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答题方法。所以我们归结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短缺;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做有利于人们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们再来做第二题。通过阅读与思考,我们知道,甲说的垃圾问题实际上是资源问题,乙说的问题实际上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所以,我们从课本上找出的可共用的原理或观点经过整合以后,就能适应所设问题的要求。所以归结为:(1)面对严峻的资源形势,我们要节约资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提高,要大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我们青少年应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积极落实环保行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



所以,我们在平时要努力做到夯实基础;做练习题时,要多进行思考,把握做题的一些规律;同时又要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以适应中考的需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增强活动课的实践体验 提升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金 利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中学德育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的参与性和过程的实践性,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有效的改革。尤其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积极开展了活动课教学方式的研究,突出实践与体验,强调由内到外的内化与生成,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活动课教学是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主动参与的,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形成的教学活动。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如果没有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没有对现实问题的亲身体验,必将会导致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的知行脱节。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课,是推进新课程的重要措施。



    (一)开展活动课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要求



    《全日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要求学生作为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内化,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实现这一目的无疑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性、体验性的活动过程。



    同时,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编写思路上更加凸显活动化设计,注重学生生活实际的引入、关注情景与问题的设计、呈现实践与体验的过程,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搭设了实践、研究、体验、获知的平台,实现了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为活动课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二)研究活动课教学是解决实践中形式化问题的需要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类、社会实践类等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和补充了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有关德育课程开展状况的调查显示:80.5%的学生认为活动教学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81.6%的学生喜欢或很喜欢上这样的课;78.46%的学生表示通过活动,自己的参与和创作的水平有了提高,等等。这说明了活动课教学在改革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实效。



    但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了“热热闹闹的活动+淡化知识的课堂”、“死气沉沉的气氛+细抠知识点的课堂”共存的现象。因此如何开展思想品德学科的活动课教学,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提升品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思想品德学科活动课教学的特征与价值



    (一)活动课教学的特征



    其一,遵循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活动课教学通过对学生施加外在影响,使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二,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兴趣、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的人本化特征。



    其三,为学生提供践行的平台。“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它包括学习性的实践,人际交往的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实践,自立自理的实践等。活动课教学就是要通过多种符合教育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和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这样,学生就形成了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即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实践环节使学生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为学生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开放的实践活动。



    (二)活动课教学的价值



    第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开展活动课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第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利用教育教学情景开展活动课教学,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新性地展开学习活动,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途径,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合作交流、社区服务等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第三,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活动课教学内容依托并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出发,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思想品德学科活动课教学的实施



   (一)活动课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思想品德学科的活动课教学过程,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将情境、问题、资料、思考、操作等要素有机组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活动准备,收集信息。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和观点,如图片、文字、声像、实物以及其它信息载体,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背景材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是情景创设,形成氛围。在创设情景时,要注意情趣和境界的交融,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角度来认识世界。



    三是情景活动,师生互动。教师要做好从“引”—“扶”—“放”过渡,指导学生从“不会”到“会”,把握活动研究的主题和时间;指导学生按照主题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自主地投入活动,既动脑又动手,将自主思考与自主操作相结合。这一环节是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是交流评价,共享成果。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交流,是为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活动主题,更有效地掌握知识而开展的;对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评价,其目的本身并非区分优劣,而在于更科学地提升蕴含于活动中的知识、观点等。因此这一环节并不是实践活动课的结束,要通过交流与评价活动来总结得失,及时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



    五是总结提升,服务学习。总结包括对活动本身的总结,还包括由活动引发的问题的思考总结和通过活动学到的有关学科知识的总结;在活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活动结果,得出有关的结论、观点,为学科的学习活动服务。



这些基本环节并不是线性的步步跟进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的活动状态实施调整,有省略也有循环往复。



(二)活动课教学实施的策略



其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实际。活动课教学依托教材又超越于教材,立足于课堂教学又延伸课堂之外,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实践能力。因此,活动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活动过程的实施要借助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活动成果的总结要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认识。



[活动案例1]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 《做诚信的人》



为帮助学生理解在生活中出现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的要求,懂得诚信的核心是善的观点,老师开展了了解学生生活实际和利用学生生活实际的两个活动。



    活动一:课前,老师指导学生小组对100名12-18岁的中学生做了“有关诚信问题”的调查,比如:择友时你最看重他哪个方面?如果看见不诚信的事,你会感到怎样?你认为做人之本是什么?在诚信与金钱之间选择什么?在社会中发现的不诚信的事主要有哪些?从择友标准、从人对诚信的态度、从诚信与金钱的关系等角度呈现了同龄人的真实想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有不诚信的事发生?”“怎样做到诚信?”等问题的愿望,为整个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动力。



活动二:课上,老师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两个实例《说与不说》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在诚信、友谊、责任的权衡中认识到诚信的复杂性;让学生在对“是否违背诚信道德的标准”问题的思考中辨识了诚信与隐私、诚信与“善意的谎言”的关系,从而不仅准确地理解了诚信的智慧,更从方法的角度学会了辩证分析、科学判断和正确选择。



活动内容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源于课堂又延伸课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选取学生关心、关注的内容,活动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由衷想为奥运做贡献的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和真挚的爱国之情,将它们物化在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上。



其二,正确处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有效指导的关系。活动课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指导。正确地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积极合作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三,注重活动教学中学生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在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要倡导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的体验性学习、社会活动的实践性学习等,通过设计、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宣传、表演、交流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习领域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任何课型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一节课中可以有多种活动形式交替使用,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教育教学效率更高。



    [活动案例2]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  《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



这一课采用了活动体验教学方式,通过调查、采访、创作等多种活动形式,创设了积极的师生沟通的情境。



活动一:师生关系调查活动。课前老师对本校初一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状况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了网上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主线:沟通和理解。



    活动二:学生采访活动。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开展学生对教师的采访活动,尝试沟通,经营现实的师生关系。



活动三:创作心愿卡活动。出示班主任老师的希望,请同学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为老师留言,制作心愿卡,可以是一句真诚的感谢,一句赞美,一个祝福,一个心愿,一点歉意或者一个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建议……,在自己最喜爱的纸上写出来,并折叠成自己最喜欢的形状,放到事先准备的心型的幸运盒里。



多种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主动沟通,最终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



其四,提高教师的活动组织、指导和总结提升的能力。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协调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有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的关系,为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课程资源。教师在活动中要把握好“度”,即对社会实践过程及课堂教学秩序与效果的控制力度上,教师应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校内的交流把握学生校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实践能力;如何通过已收集的资料论证教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如何教育学生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学校的正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去模拟体验各种角色,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边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08:07: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让政治课“活”起来



陕西省蒲城县贾曲乡初级中学 张银芳
陕西省韩城市红旗中学 侯战荣







对于初中政治课,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看法:既折服于它深刻的道理,又无奈它的晦涩难懂,所以,很多学生出现了对政治课学习信心不足,没有兴趣,成绩差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政治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给人的总是一副冷冰冰、干巴巴的面孔。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课,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中学教师,因此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政治课“活”起来,让学生感兴趣。为此,笔者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做了点滴尝试。



一、运用名诗名句,让政治课道理通俗化



古诗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内容,名诗常常寓意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深思,把这些诗句运用于政治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奥的政治道理。比如在学习“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知识点时,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并设问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再请学生回答,最后总结出原因。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做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不仅名诗可以用,名句也可以信手拈来,巧助政治课教学。例如在讲“艰苦奋斗”这一知识点时,我先让学生搜集不同时代关于艰苦奋斗的名言,然后上课时让学生发言,同学们列举了“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等。通过这些名句,学生深刻领悟到了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当代中学生更要发扬这种精神。



实践证明,在政治课堂引用名句名言,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而且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构建活动课,让政治理论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就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原给学生,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在政治课上构建活动课,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让学生“现身说法”的形式。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其祖辈、父辈的生活经历,请他们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谈了改革开放的变化,此时得出结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说服力。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论,若从正面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笔者在讲解“谈社会理想,树坚定信念”时,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完成了政治理论的传授。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使政治道理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政治课自然受欢迎了。



三、让音乐走进政治课堂,让政治课活泼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远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为了强化政治理论教学,在上课时适当引入音乐,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心声召唤学生、教育学生,引发其对科学理论的共鸣,可以使政治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例如在讲“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些知识点时,让学生熟悉并吟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并及时补充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光辉业绩,同学们听得严肃认真,群情激昂,其豪迈心情也是油然而生。在歌声中,党的形象高大起来,神圣起来。又如,在讲《中国环境问题》时,又播放了《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珍惜、热爱美好环境的热情,而且也让学生有了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行为做斗争的坚强决心。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政治课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也逐渐走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即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知识点时,播放电视记录片,让学生欣赏草原美景的空旷,沙漠戈壁的荒凉,草原沙漠化的加剧,牧区经济的腾飞,牧民的抱怨与无奈的画面,再让学生聆听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最后再结合画面的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党的英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的伟大。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



实践证明,大胆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09: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