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9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PEP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评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9:1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EP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评析
文昌市第三小学   符渝敏
一、试题类型及特点
(一)、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卷中能充分体现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命题原则,坚持依据于课本,但又避免教材中机械的知识,对于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考查的内容。如:第一、二、四、五、九题等,因为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能更好地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渗透了能力考查的要求。
英语作为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小学英语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确立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能力。本次测试在试卷的问题设计上,不仅突出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考察,而且增加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活用语言能力的考查。如:第七、八、十题等。
(三)、融英语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且体现了考查的全面性。
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本次测试试题内容同样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侧重用已学过的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本次测试在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素质和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查。总之,整个试题的布局合理,题量适中,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后续学习都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卷面分析
笔试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词、句的正确运用和读写能力的考查。共十大块内容,分别为:(一)读下面的单词,根据单词类别,在括号内填写一个桶类别的单词。只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类型的题,所以对部分学生还是有难度的。(二)单选,共六道,有一半的题目在单元试题上做过,除个别学生外,做的基本较好。(三)情景交际,题型比较简单,学生完成情况良好。(四)按要求改写句子,是今年考试的新题型,学生们刚接触,不是很熟练,所以失分率较高。五)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题型灵活,知识面广,同学们掌握得不是很好。(六)排列句子。这道题是课本中的对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七)读对话完成句子,第一题人称的替换掌握的不够,其他的完成的较好。(八)连词成句。因为个别学生基础太差,不懂怎样连成一句话,得分率较低。(九)阅读理解。短文有一定的难度,有部分学生不太能读懂,导致做错题。从整个笔试部分的分析来看,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但还不能灵活运用;知识面狭窄,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较差;从几大题就可以看出。以上这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加强。
三、存在问题
1、在培养学生良好做题习惯上做的不够。良好的做题习惯主要包括认真审题、工整答题、细心做题、仔细查题。
    2、对学生上课的课堂学习习惯也没有培养好。很多测试内容在复习时都曾有涉及,但此次仍出错。
     3、对后进生的辅导强度不够。
四、采取的措施
1、努力更新语言教学观念。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利用课余时间我努力学习英语《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同时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听、读和说的机会,让学生围绕所学内容,并给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进行对话练习,将所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少一些机械记忆,多一些灵活运用。同时,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游戏、歌曲、对话表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既容易又有趣。
3、狠抓基础,培养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在扎实和活用上下功夫,因此在听、说的基础上,抓好学生的读写训练。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忽视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要做到:细心,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及变化;有心,从心底里在乎他们;用心,用实际行动去教育感化他们;耐心,不急噪,不忽视。学生会喜欢这样的老师,这样才能使他们喜欢上这门课,自己也能教学相长,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无愧于心,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3: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