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0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以读代讲”遇到“朗读”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00: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以读代讲”遇到“朗读”时……
谭培霞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字字句句充分体现了小学各个阶段都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原则。“以读代讲”耳熟能详,倡导多年,但至目前,还是被束之高阁。是“曲”高和寡?还是理论与实践难以对接?我也想以己之愚见,渐次地认识它,逐渐撩开她的面纱:
什么是以读代讲?
顾名思义,就是用读来代替讲,这里的“读”应该是指读的形式,当然既包括朗读,亦包括默读、诵读等多种读的形式。鉴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读代讲的提出主要是为有效遏制课堂上的无效问题,实现以读代问的效果。
让我们先从“狭义”的角度,将“读”定位于“朗读”来诠释以读代讲。为什么这样来思考,我以为:“以读代讲”是一个教学理念,不同的读法都可以以此为指导来设计。当我们还不能够对一个理念融会贯通时,不妨先从一个小的切入口,将理念与教学行为对接,就相当于将概念进行了具化,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对以读代讲的认知才会有所依托,继而推而广之,得以深化。
那么,如果将“读”聚焦到“朗读”来诠释以读代讲,就应该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寓于以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要以学生的实践和活动为主,教师只做点拨和指导。
如何实现以读代讲──之一:以朗读指导代替琐碎问答
一、以读代讲的根本在于对读的定位
在小学低年级尤其要积极推行以读代讲的策略,将阅读课上成朗读指导课。否则,“十万个为什么”的课堂会削弱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一课,两位教师的处理各不相同,从中我们会思有所得:
【案例一】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3自然段,画出描写小男孩心情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逐句汇报,教师逐句点拨。
A第一句“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教师引导体会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引导练说学用句式:“像,又像”接着,体会小男孩的心情(很快乐),最后,指导朗读。
B第二个比喻句“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逃走了”。体会到不敢承认错误,然后指导朗读。
C第三段抓住“不自在”体会人物心理,进行朗读指导,然后练说:
上个星期五,学校举行了跳绳比赛,轮到我们班上场了,选手的心里(),场下小观众的心里()。
【案例二】
1.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小朋友们是怎么玩的呢?谁为我们读一读第1自然段?
•评价:同学们,从他的朗读中,我们听出了一种心情,你听出来了吗?(生:开心)请小朋友把这个词圈起来。
•联系学生生活: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生谈略)
•指导读:谁能用朗读来表现你的开心呢?
•体会表达:谁能加着动作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出示比喻句)
点拨:小朋友玩得开心极了,手中的石子在他的眼里也变成了──(生:流星),变成了──(生:炮弹)。多形象啊!谁再读一读?
2.突然,事情发生了变化,小作者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你能读出这一变化吗?请练读第2自然段。
•评价:事情发生了变化,小男孩的心情由开心变得──(生:害怕)朗读的时候,语气也一定发生了变化。谁再读?
•这一段中有一个句子写出了他的害怕,谁读一读?
──“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逃走了。”
•此时,你想对小男孩说点什么?
3.逃走就意味着逃避责任。那他怎么面对老奶奶呢?谁读一读第3自然段?
•读出问题: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预设:不自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不自在?等)•读出体会:不自在就是不好意思,他面对老奶奶时心里会想什么呢?
【反思】两个案例的最大区别在于──将朗读作为一种手段,一个目标,还是作为一个结果。第一位教师的设计思路是引导学生先理解语言,然后再指导朗读。那么,朗读就是理解后呈现的结果。为了让学生的理解到位,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小问题辅助理解。学生在朗读之前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内容。这样,课堂教学立足的层面还是进行着内容的分析。课堂呈现依然是理解为主要目标。
第二位教师是引导学生先读起来,通过联系生活指导读、加入动作指导读、进行评价指导读等方式,让朗读体会逐渐由感受到语言,朗读的指导也有了层次性。虽然教学的重难点确定是一致的,但是,第二位教师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任务,突破了重难点,将内容寓于读的过程中。教师是将朗读作为手段,也作为教学的目标,这样,课堂教学立足的层面是朗读能力的培养,课堂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指导过程,是学生朗读实践的习得过程。这样,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着小男孩的心情变化,同时,也提升着朗读的能力,二者同步,融为一体。课堂呈现是以朗读指导为主线推进教学的。
故,实现以读代讲的根本在于对读的定位!
二、以读代讲力求整体感知,有效避免了肢解。
小学低年级是如此,那么,中高年级又如何呢?以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为例,看以读代讲:
课文中有一段作者的遐想,“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这段文字很优美,但也有些词语也不容易有确切的定义,如“飞翔的概念是什么?”“心上怎么能划过一条魅力的弧线?”等,教学中深究理解与朗读感悟如何处理?且看一位教师的设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00:16: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师:读着这一段话,多像在读一首小诗啊!老师把它改写成了小诗,让我们配着音乐一起读一读。出示:
许久,
她张开手指,
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
安静仰起头来
张望。
此刻安静的心上,
一定
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
蝴蝶
在她八岁的人生
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
述说着
飞翔的概念。
(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美美地读着,想象着,享受着)
师:谁能为这首小诗配个题目?
生:飞翔的概念;安静的心愿;安静的人生……
师:你读出了安静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柔美的心;善良的心;纯真的心;渴望光明的心;热爱春天的心;热爱生命的心……
师:这就是安静那──神奇的灵性!让我们背诵这首小诗……
【反思】面对这样一篇近乎唯美的文章,读来感动,但教学后多数会索然无味。如果立足于理解深究,学生会对文本中关于意象的文字产生质疑,如此,教学就会陷入解决问题之中,教学效果一定与本文的特点相悖。如果立足于让学生谈感受、写感悟呢?试想,多数学生的感悟会比较浅白,过分地交流无异于让学生用白话诠释文学的语言,稀释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其价值和意义何在?那么,不妨就以读代讲,来实现最大化、最优化的综合效果。
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着这部分文字,对文字组合所蕴含着的意象和情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这种美不能肢解,只有在朗读中品味它带来的遐想,带来的对心灵的震撼!朗读帮助学生领悟了文本,在读中对字、词、句都有了理解,诠释着文字的含意;朗读帮助学生领悟了人物的情感,朗读帮助学生领悟着文章中蕴藏着的道理。这些都依凭朗读,都在朗读的指导中润物无声地、不着痕迹地实现了。
三、以读代讲能将内容理解和形式的体会二者结合,有机统一。
《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第六自然段动静结合,文字灵动。以其为例,反思如何通过朗读来代替教师的讲解?
设身处地地读课文第6段,你会感觉到这部分文字如同乐曲一般,小艇醒来时,威尼斯就──热闹、繁忙、喧哗。这部分文字活泼明快,富有动感;小艇入睡时,威尼斯就──沉寂、宁静、安详。这部分文字静谧柔和的部分。
我们不妨以读代讲,让文字与乐曲实现通感,从而体会情趣。
师:请选择你最有感受的部分体会着读一读,你觉得该给这部分文字配一段怎样的乐曲?1.“入夜”部分:(富有静谧感的)
出示: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指导读:•以萨克斯曲《永恒的爱》配乐来读。
•改变为诗行来读。
2.“戏院”部分:(富有动感的)
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指导读:这部分的音乐应该是极富动感,因为作者描写时,运用了几个连续性的词语,“簇拥──散开──消失──哗笑──告别”师读词,引导学生想象、朗读。抓住动词,体会文字节奏的变化,读出画面感。
3.整合读:一动一静中提升感受
让我们聚焦于文章第6自然段,男生读动感的部分,女生读宁静的部分。这一动一静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情趣,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反思】朗读本身就是朗读者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但是,现实的课堂中,学生的这种再创造能力(其实,也是学生的语感)是需要教师来激发和培养的,需要教师唤醒学生的感知觉,主动对作品进行丰富。而这也恰恰是以读代讲时,教师需要琢磨之处。
当然,以读代讲还不仅仅是读的形式问题,更需对文字内容和表达方法的深入揣摩。此设计,之所以学生很感兴趣。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备课之时,首先深入文字,悉心感受着文字后面那空灵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教师运用变式的朗读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让学生的学习有了创意;通过变化行文的格式为诗行,再配以抒情乐曲,课堂上诗意顿生。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不仅感受到威尼斯人的生活和那里的风情,而且领悟着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这样以读代讲,不也实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了吗?
之二:以读中发现代替分析讲解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仅仅理解为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贯彻落实了以读代讲。而是在读的过程中,读出发现,读出思考,读出层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00:16: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学生对生命的概念是很抽象的,许多课堂让学生谈感悟,不过是让文学语言白话了。课文是“例子”,本课重在作者的选材。
教学时,可以板块式进行设计:
第一板块:自读课文,概括小标题。学生概括时会以事例为主,忽略境遇,教师先不要忙着否定,可以结合后面学习补充丰富。
第二板块:再读课文,发现选材共性。在概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抛出一个话题:作者为什么选用这样的三个事例?你发现了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共同的境遇吗?你是通过哪些文字发现的?
要求: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能让你有感受,圈出来,写下自己的感受。
第三板块:朗读交流,深化认识。引导时,让我们先来聚焦前两个事例:通过朗读表现出你的理解,然后再和大家交流体会和感悟。
然后再结合杏林子的自强不屈的事实,引导学生体会第三个事例,以及作者勉励自己和读者如何对待生命的感悟。
【反思】教师运用板块式的设计,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作者所选用的“飞蛾求生”“瓜苗生长”与“静听心跳”三个事例的主人公都是在逆境中、绝境中、困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求生的,这才是生命奏出的最强音。从而,为下文中“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等关键句子的理解做了铺垫。整个的过程,学生读书有层次,从内容到选材,从理解到感悟,都是在读中完成。读是一切学习活动的载体!
【案例】《西门豹》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多数教师会抓住西门豹的语言体会其话中有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是,教学效果是纠缠于一句又一句的语言中难以自拔。一位教师这样处理11──15自然段的:
1.指名读11段:梳理:这一段前半部是看新娘,后半部是惩治巫婆。读惩治部分。发现段落结构:一说一做。
2.指名读12段,发现相同的构段:一说一做。
3.指名读13.14段:发现了什么?
生:惩治官绅时,与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不一样。西门豹没有投进漳河里。
生:他还等了一会儿呢。
师:将西门豹的语言找出来读一读。联系着想一想,他为什么不一样对待呢?(揭示妙处一:区别对待,给以警示)
4.找找课文中描写官绅的句子,画下来。交流:
抓住“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等句子体会。理解词语,想象官绅的样子;依词猜想“求饶”时,会说些什么?老百姓明白了什么?
(由此得出:妙处2:借官绅之口教育百姓:既让百姓知道了真相,也让官绅知道了错误,一举两得!)
……
【反思】这位教师的处理举重若轻,很巧妙地找到了文本与设计的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了文章11.12段的写法与13.14段有所不同,从而打开了文本的切入点,也引起了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发现中体会妙处的快乐。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在教师的引领之下,从文字中发现了语言的密码,水到渠成地感受到巧妙。更为巧妙的是,体会“借官绅之口教育百姓”这一巧妙之处时,也是通过词语“磕头求饶”的画面还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我们在为西门豹叫绝的同时,也为这位教师叫好!
教师的导学功力了得!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时,几乎没有多么拔高的问题,紧紧抓住了课文中的语言──从结构中发现、从词语中发现、从语言中发现,引导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曼妙的过程!学生居然从熟悉的文字中发现了陌生的内容,这样恰到好处的“熟悉中的陌生”恰恰为课堂注入了鲜活!
之三:让语文活动代替教学问答
2011修订版《课程标准》中道: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平素教学中,几乎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方法都是如出一辙。如果选择适当的课文让学生以编课本剧、写颁奖词等稍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来学习,想来,必会产生椰壳效应的。
《将相和》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很多教师虽不会平均用力,但也是个个不舍放手。其实,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完璧归赵”可以师引导学习,然后链接部分《史记》原文。“渑池之会”可以放手,链接原文对照,让学生尝试自己阅读;然后有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学习。“负荆请罪”则可以让孩子们合作编演课本剧……
显然,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会被激发出来,学生的阅读活动代替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主的建构过程。
为什么要以读代讲?
以读代讲──让教学从“繁复”走向“简单”;让教学从“问题”走向“能力”;让教学从“被读”走向“建构”。一言以蔽之,当我们厘清了教学时“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等问题,以读代讲离我们就不会太遥远了!
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果。以读代讲中的“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我们还需对其进行格物致知式的思考,感其益,受其利,在实践中针对诸多的疑问,继续摸索有效的方法策略,不断深入思考,不断与实际对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7: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