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 作文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2:0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怎样上好作文课,怎样有实效性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希望大家把好的建议说一说,达到大家共同进步的目的。
兴趣是启蒙的钥匙,亦是入门的先导。对于写作,兴趣则是它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作教学的重头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写作技巧,体验写作的快乐。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并巩固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为此我深入学习思考并在教学中实践,下面谈一些我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以灵活多变的命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提高写作能力
(一)“写”作文与“说”作文巧妙结合,化难为易,激发兴趣(二)走近生活,积累素材
(三) 进行学生研究性互评、互改作文能力训练
三 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写作氛围
四 激发创作欲望,给学生写作的成就感
作为老师应该抱着一种欣赏而不是挑剔的态度,批阅学生习作时先做正面鼓励,后提修改意见。要尽量发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大到节、段、篇,小到字、词、句,乃至一个标点都写下眉批和评语,指出妙在何处,或在旁边划几串圆圈,如此等等。虽只言片语却既是肯定、鼓励,又是引导、期待,暗示学生你有写好作文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总之,作文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去探索、去努力!
一、制定作文专题训练计划,并且循序渐进地推进。二、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范文,让学生进行模仿。三、就一篇作文反复地进行修改,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选材、语言等方面,直到满意为止
四、平时让学生增加阅读量。五、对学生进行作文思维训练。六、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训练
教师要善于利用现场生成的作文资源,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后,才能有感而发,写出真实情感的作文。同时,写文章需要激情,需要灵感,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习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以往我们很多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按照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奉命作文,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一拿到作文题目就不知道要写什么,从哪下手,脑子里一片空白,最终捏着鼻子乱吹一通,草草了事。这是因为学生找不到作文的源泉所致。鲁迅先生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就是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会从生活的沃野中开掘作文的源泉。只有学生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文源”,才会逐渐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逐渐步入“我手写我心”的自由王国。
作文教学难上加难,学生视其为“上刀山下火海”,要上好作文课,就要首先改变这种境况。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学生怕作文,往往情绪不高。为此,我们必须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表达自己的冲动,乐意与他人交流,进而愿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为转化为语言文字。
二、打开学生的思绪让学生有话可写。
学生写不出作文的另一个原因是苦于找不到好的素材。作为老师就应该打开学生的思路,挖掘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让他们在生活的源泉中找到可写之材。如果课堂上,孩子们小眼睛发亮,畅所欲言地与他人交流,这样作文课就成功了一半。
三、教给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
私自认为作文也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譬如:写景作文则要求学生调动眼、耳、口、鼻、舌、手等感官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然后抓住事物的形状、结构、样子、生长等因素,展开适度的想象;写人记事的文章则要求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结果等要素,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刻画人物;写活动的文章仍然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记叙清楚活动过程,注意点面结合即可……在作文课上,老师可以根据写作的要求相机把这些技艺告诉学生,使得学生的作文基本入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22: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